18-05-01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1127225204084973
臉書(Facebook)日前公布臉書公司第1季營收財報,這是該公司在用戶個資外洩事件發生後發布的第一份財報,臉書財報中顯示包括營收及淨利都雙雙成長,每月活躍用戶總數也比去年同期成長13%,從營收、獲利與活躍使用人數皆成長,加上臉書股價也漸次回升,顯見上月的用戶個資外洩醜聞未衝擊到其營收,臉書似已安全下樁。

3月臉書用戶個資外洩醜聞傳出以來,該股跌幅約14%,短短三周市值狂瀉近1,000億美元,因為投資人擔心該事件會衝擊臉書的業績。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深知事件若繼續發酵,影響所及恐衝擊臉書營運和股價,所以在神隱多日後便打破沉默出來滅火,主動喊話若有需要願意出席國會聽證會作證,就「劍橋分析公司」不當取得並濫用臉書用戶個資乙案接受議員們詢問,以為個資門危機事件尋求解套。

就在祖克柏於41011兩日分赴美國聯邦參議院、眾議院兩院,出席聽證會後,臉書市價便開始回升,因為投資人原本擔心臉書會因個資外洩事件影響而致現有的營運模式受限,所幸祖克柏在聽證會上輕鬆過關,看來美國政府無意箝制臉書既有的營運模式,投資人因而鬆了一口氣,這股脫離風暴的氛圍也表現在臉書近日公布的財報成績單上,臉書2018年第1季財報表現超乎華爾街預期,臉書股價盤後交易上漲了近7%。不過,分析師也認為,這起醜聞引爆眾怒和「刪臉書」運動,相關效應仍可能在未來數季浮現。……

--------------------------------------------------------

FB個資門事件,可反思幾件事:

第一,這次祖克柏到美國國會出席聽證會,不知道是國會議員無知,對於臉書這類網路社群媒體真的不了解、抑或蓄意放水,總之,讓祖克柏輕易過關了。
其中,參議員海契(Orrin Hatch)問祖克柏:「使用者沒有為你們的服務付費,那麼你們怎麼維持商業模式?」祖克柏回答:「參議員,我們靠廣告收入賺錢」。

『報告參議員,我們有廣告』!

這個回答,一語道盡臉書的營利之道。

一言以蔽之,FB個資外洩,原因只為「利」,輕巧地說,好像只是出於一時不察和不小心,但實際上,就是為了賺錢可以不惜出賣企業品格,更別說使用者的個資了

臉書營收主要來自銷售對用戶投放的個人化廣告,媒體對臉書目前營運方式的評價還算滿意,「儘管過去數季經歷風風雨雨,營收不墜反增,驗證臉書商業模式的韌性強,但前提是必須讓用戶持續登入瀏覽『動態消息』並觀看影片」。

對於臉書的營運模式,我沒有成見,因為至少臉書比Google坦蕩,直接承認自己是靠廣告營生,而且,祖克柏對於臉書的期許是強調要做真的互動,而不要假的誘導點閱,在這一點上,臉書廣告生態圈的坦蕩度又比Google廣告生態圈強,Google的關鍵字廣告因廣告點閱與分潤機制有漏洞,導致部份廣告合作伙伴會設計並利用假點閱方式來獲取廣告分潤,從而衍生出「依點閱而生」的變型廣告寄生蟲生態圈模式,Google與這些廣告寄生蟲可說共犯;此外,這種廣告模式也導致其他業者仿效,而帶來了更多的垃圾廣告,例如,各大報媒轉戰網路媒體後,這些網路新聞內容雖不收費,卻肆無忌憚地夾帶大量惱人的垃圾廣告(Banner),另人極度厭惡。

 

第二,我要說的是,臉書雖然有廣告,但以不做置入為原則,這點還算有所堅持。但是,臉書對廣告幾乎「來者不拒」的態度也是事實,臉書從最早不要廣告,後來則是大力擁抱廣告,今日FB個資門事件,用戶個資被隨意取得及濫用,暴露的只是用戶對臉書信任危機的冰山一角。
「只追求利潤而不做審察」,這才是臉書走向墮落沉淪的真正淵藪源頭。

臉書以前不愛做廣告這種粗鄙俗事,現在則是有錢賺,什麼廣告和什麼樣的客戶需求都可以變通,君不見,臉書上面多少山寨商品廣告橫行,FB放任抓耙仔也養了不少網路糾察隊員去檢舉和查緝使用者及其內容的隱私,糾舉內容有無違反臉書的使用規則(主要是主要是影片及圖片是否涉及裸露、及使用者的名稱註冊需遵守實名制路線),卻不見臉書團隊對山寨偽品和各種詐欺廣告有何作為。

米勒認為,臉書此刻要改進的,應要重新檢討整個廣告營業原則及修正審查機制,我覺得設立「主動查核所有內容,包括貼文與廣告」的審查大軍,及新增並強化包括廣告與內容的「真偽度」機制,是為必要之善。

舉例來說,中國大陸的《今日頭條》做為一個智能內容推薦平台,同時它在中國也是一個極重要的資訊流通平台,《今日頭條》除了將AI審文列入重點之外,還加入人工審查大軍,目的就是做好「辨識真偽」這件事。《今日頭條》裡頭的文章原本內容較為鬆散,不過自始就很注重內容品質,為此他們便特地設了一個「內容質量中心」專責內容把關審核的部門目前《今日頭條》每天新增發佈50萬條內容,除了有機器人審核之外,還編聘了6000人的人工審核編輯團隊,做圖文審核、視頻審核和評論審核等,以剔除低質及低俗內容。

 

第三,FB個資門事件的背後,其實還藏身更深沉的大魔鬼,在台灣,LINEFB儼然已是網路詐騙之溫床。

FB個資門事件爆發之前,今年3月初,消基會公布一份網路假購物真詐騙,揭露「假網路購物高風險賣場名單」以及常見的詐騙形式,消基會特別點明臉書和LINE是網路購物詐騙的溫床,消基會指出,高風險賣場主要的詐騙類型有二大類,第一類是「解除分期付款」,第二類則是「假網路購物(拍賣)」,而這部分又以消費者透過網頁、臉書、LINE廣告的「一頁式廣告」最為嚴重。

為什麼在台灣,臉書和LINE上面的詐騙如此猖獗氾濫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對這些外境商人來說,台灣的網路廣告很好做、成本也不高,因為台灣TA很集中。只要在臉書和LINE上面投放廣告,就能將潛在消費者一網打盡。

二、對臉書和LINE這兩個最大的社群平台無法可管,難以約束這兩個外來企業須主動查緝及拒絕不良廣告。於是包括臉書和LINE,以及許多網路平台只收錢、對廣告完全不設限,說白了,就是這些平台在「為虎作倀」。

過去臉書都以「有無裸露」為貼文的審查重點,廣告的查驗則相對寬鬆很多,可以說幾乎都會放行,我認為臉書對於「是否有違善良風俗」的認定太狹窄了,沒有把詐騙和仿冒列入,實在有愧於企業治理的基本原則──最基本的企業社會責任未盡把關之責。


最後,FB個資門事件也反應了各個國家在人權的重視程度的差異性,這方面,台灣明顯不及歐美。例如前一陣子傳出台灣1111人力銀行、以及購物網站外洩個資等事件,但是沒人向這些平台企業求償;再者,最近選舉期到了,各種選舉拜票的電話又日夜無間地向家家戶戶頻頻騷擾,民眾無端遭受騷擾,也無人提告並求償,中華電信的有線電話,被肆無忌憚地用來做為廣告獲利工具,賺錢的是企業,圖利的是廣告主,民眾只能無奈地日夜被罐頭語音狂襲,這種事卻無人在乎。所以該怎麼說呢?台灣人無感,FB個資門事件,真的也不算什麼了呀。

-----------------------------------------------------------

~~ 延伸閱讀 ~~
【不受個資外洩醜聞影響 Facebook財報表現亮眼】
https://tw.news.yahoo.com/%E4%B8%8D%E5%8F%97%E5%80%8B%E8%B3%87%E5%A4%96%E6%B4%A9%E9%86%9C%E8%81%9E%E5%BD%B1%E9%9F%BF-facebook%E8%B2%A1%E5%A0%B1%E8%A1%A8%E7%8F%BE%E4%BA%AE%E7%9C%BC-061641651.html

臉書公司於425日美股盤後公布的最新財報顯示,臉書第1季淨利成長63%49.9億美元,每股盈餘1.69美元,超越分析師預測的1.35美元;營收躍增49%119.7億美元,也優於市場預期的114億美元。第1季每月活躍用戶總數比去年同期成長13%22億人,且比去年第4季約增7,000萬人;首季美、加地區活躍用戶數達1.85億人,較第4季的1.84億人回升,重拾成長。這些財報亮點,加上臉書宣布將再買回90億美元庫藏股,讓臉書股價一掃近來的陰霾,25日盤後暴漲近7%

 

【發表於:2018/05/03───  米勒的行銷世界】

 

arrow
arrow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