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裝置的大趨勢

14-11-2 【經濟日報2014.11.10】

在經營無線電叫人業務(傳呼業)的大眾電信轉投PHS懷抱以對抗行動電話業者那年,我有一個客戶為當年大眾電信在傳呼業的最大競爭者,彼時他們想要發展「隨身碼」概念。以因應行動電話開放民營後帶來的巨大衝擊,為此還慧眼識英雄邀聘在歌壇初露頭角的孫燕姿擔任廣告代言人,身為那家公司行銷顧問的我當年給了他們三點建議:
第一,無須過份憂懼PHS,我預言它無法成功反轉與行動電話對抗的失敗命運:第二,「隨身碼」概念以現在的科技尚無法實現,所以當下必須先收手;第三,無線電叫人業務的營運定位必須重劃,首要之務是必須打破「門號與呼叫器搭配」的迷思(我稱為「去工具化」),專注於「門號營收效益之營業模式」之上,才能真正使企業順利轉型。

這家公司如今仍然健在,當年的「隨身碼」只是喊得震天價響的一個口號,但隨著物聯網與穿戴裝置逐漸成熟,「隨身碼」離應用亦不遠了。

IMG_20141110_142202  

電子裝置的前景

工 研院IEK電子組曾提出「穿戴裝置未來發展的二極性」之說,所謂「左極化」是指智慧裝置「穿戴化」;「右極化」是指穿戴裝置「智慧化」。工研院試圖用「兩 極化」來解釋「穿戴裝置」的現在市場發展與未來市場發展,左極代表現今穿戴裝置的發展方向,也就是朝「智慧裝置的穿戴化」目標前進,右極代表以後穿戴裝置 的擴展領域,也就是「穿戴裝置的智慧化」,它著重的是將傳統穿戴化型態的各種領域的商品導入智慧化。

然而工研院對於「穿戴裝置」未來發展提出此等「兩極論」,不免更易使人對「穿戴裝置」的認知產生混淆、而且實則已將穿戴裝置與互聯網的概念混為一談了。

釐清「穿戴裝置」與「行動裝置」?

我的看法是,「智慧化」與「穿戴化」的確都是趨勢現象,只是工研院在發表「二極說」時,只將觀察標的限縮於穿戴裝置上並不恰當,應該要將標趨勢標的置於更大的「電子裝置」才是,否則不但無法對「穿戴裝置」清晰釋義,也會讓整個「物聯網」的概念失焦。為此,我提出我對「電子裝置」趨勢觀察的看法如下:

第一,「智慧化」趨勢,不惟只針對穿戴裝置而已,事實上,我們要正視的是「萬物都將智慧化」此一大焦之上,亦即「物聯網」的概念即將發生,對於這種「裝置智慧化」的趨勢,我們應當要給予適宜的新定名,而非繼續沿用「穿戴裝置」之名即將所有趨勢套諸其身;我的意思是說,不該將所有的「智慧化裝置」都視作「穿戴裝置」,而應該在「穿戴裝置」以外,另外正其名為「聯網裝置」。

換言之,如再精準地解讀「智慧化裝置」,它應該要包括私及公用兩大域界:一類是「個人化的行動裝置」(也包括穿戴裝置在內),另一類則是「聯網裝置」。

如何看「穿戴裝置」與「物聯網」?

第二,光是簡單的「智慧化」與「穿戴化」之說,或是現有「穿戴裝置」與「物聯網」的概念,皆尚不足以覻見未來電子裝置的全貌。

電子裝置未來的3個發展態勢是行動化、智慧化、互聯化。在「行動化、智慧化、互聯化」架構下,電子裝置發展勢將愈發清晰可見,一條路徑會指向「個人化行動裝置」,另一條路徑則會通往「萬物之聯網裝置」(也就是「物聯網」的概念);而且此二者不僅會漸趨於「互聯化」,並激發出「相互演化」之發展趨勢概念,進而更會推展衍生出更多樣、豐富、精采可期的「行動裝置」與「互聯裝置」產品群。

括而言之,對於這些琳瑯滿目的裝置名稱,其分類架構如下:

第一層為「電子裝置」,包含「(個人化)行動裝置」及「聯網裝置」。而電子裝置的3個特性、也是其未來遵循的發展態勢為:行動化、智慧化、互聯化。

而在第二層當中,(個人化的)「行動裝置」,包括智慧手機、平板裝置、以及穿戴裝置在內,「行動化」與「智慧化」則是這些「行動裝置」必備的共通功能;而正萌芽的最後一項未來趨勢是:在「行動裝置」之間、以及「聯網裝置」之間、和「行動裝置」與「聯網裝置」之間,會朝向「互聯化」這個大方向前進。

我認為行動裝置設計趨勢應加入「飛梭環繞通信」功能。在Wifi或裝置短波有效接收範圍內,利用指紋感應等個人身份辨識設計,即可於任一具個人行動裝置上接聽來電及進行通信與金融交易形式,此即「隨身碼」之概念應用。

【發表於:2014/11/14   ─── 米勒的行銷世界 】

arrow
arrow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