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14.04.29.

IMG_20140429_151541 

平板之後的下一個科技明星是什麼?

趨勢預測的第一道線索:可從人性需求著手,而應避開被科技產品引誘,否則所得趨勢預測將會失真,趨勢(人性)與產品(科技)的關係,用行星和衛星為例來作比喻,如果趨勢需求是行星,它的重力必然會吸引科技產品朝它靠攏運行。

趨勢預測的第二個線索是「產業領導者必然是首位能夠辨識『下一個機會之窗』並穿越這道窗的贏家」。科技與產品只是形式,消費者的需求才是本質;想像消費者未來的需求,而不是當下的需求,就較容易接近未來。

預測失真的最大原因,就是錯把現在的科技當成未來的範本。

 ── 米勒

-------------------------------------------------------------------------------------------------------------------------------------

趨勢預測有時很離譜,像是曾有人預測網路可以實現終極的個人化,所以預言未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網頁。形式錯了,全面個人「網頁」並未盛行,但個人存在卻實現了,臉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喚起了人們在網路上的真實存在感。如果現今你還沒使用過臉書帳號與人做網路互動,你就跟不上趨勢潮流,要是你已持有智慧手機或平板裝置,多半亦會同時使用Line、WhatsAPP、或微信等這些手機即時通訊軟體APP,這便是趨勢現象。

科技造就趨勢 或趨勢創造科技?

是科技造就趨勢,抑或趨勢創造科技?這個答案很難認定,但是有兩點是可以確信的:第一,預測之所以失真的最大原因,就是錯把現在的科技當成未來的範本而去預測趨勢;第二,以「形式」而不就「本質」做預測趨勢時,趨勢本身便會產生漂移而偏離未來,其中科技就是最容易被形式看待的一項事件物體,人們只看見這項科技帶來的破壞與價值,而不理會現象發生始末、及去觀測需求的真正流向,這就是形式預測而不是本質預測。科技與產品只是形式,消費者的需求才是本質;想像消費者未來的需求,而不是當下的需求,就較容易接近未來。

有句話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所以我寧可相信「不是科技造就趨勢,而是趨勢創造科技」,若是能仔細觀察人性需求的話,需求便不致離預測太遠,畢竟人是因不滿足而創新,但若只觀察科技而已,沒準哪天科技就隨時跑走了呢。

打個比方,人性與科技的關係就好比行星與繞它運行的衛星,正如前述所說,使用臉書及即時通訊軟體APP與人做互動,這是因為人的需求而發展得來的一種趨勢,至於臉書、智慧手機、平板裝置、通訊軟體APP本身(包括軟體類、硬體類、雲端類)這些則全屬科技產品,只是因應需求所衍生而來的物件。

趨勢反應出需求的這種現象,在下個趨勢接替之前都不會溜走,但是科技與某類流行商品卻是隨時都能被替換掉的物件,使用者本來就容易喜新厭舊,只要他們不滿意了,換掉科技形式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誰能預測下個世代流行什麼,誰就能當新的贏家。

每個產業,在每個世代前期,都會出現一項「當代的明日之星科技」而改變產業生態,產業領導者必然是首位辨識「下一個機會之窗」並穿越這道窗的贏家,例如電腦業,圖形介面催生了PC世代,微軟是第一位穿越這道機會之窗的贏家;手機業,觸控面板興旺了智慧手機世代,蘋果成為首位破窗贏家;毋庸置疑的,「平板」則是現下這個當代的明日之星科技產品,而谷哥正是平板至尊贏家。

平板之後是什麼?

當前,行動裝置與無線網路聯手,讓世界跨入「全網路時代」,即時上網是全網路時代的特徵之一,像Line這類的APP應用軟體,打破了傳統網路與電波通信間的藩籬,如今我們可以輕易預測未來混血的平板裝置將會執掌行動裝置的主宰地位,相信再過不久,平板裝置的出貨量就能超越智慧型手機了。

那麼,接續平板之後,下個世代的明日之星科技又會是什麼?

我認為,趨勢預測家們不該還將目光停駐在穿戴裝置上,事實上,穿戴裝置仍是廣定義的行動裝置,我認為──未來將會發展成為三大類行動裝置市場,它們是智慧型手機(手持通信行動裝置)、智慧型平板(可攜平板行動裝置)、與智慧型穿戴裝置(穿戴式行動裝置)──既然穿戴裝置也屬行動裝置的一類,所以對下個世代科技的預測焦點,如若還放在即將穿越的穿戴裝置身上,便無法更接近未來。

在「世界全網化」世紀,地域疆界早已蕩然無存,但「語言隔絕藩籬」仍是唯一要突破的障礙,Google的網頁瀏覽勢力全球通行無阻,惟其在中國卻硬生生踢到一塊大鐵板,不敵中國本土的百度巨龍,原因何在?這就是語言造成的融合障礙。

所以,若以時代趨勢觀之,繼隨「全網路時代」之後的「後網路時代」,整個世界將進入<電子線路時代>──行動裝置升格為網路化身的電子裝置而與網路匯流成軟硬雲一體的「Line2OOnline/Offline)」時代──屆時「即譯語言」必將是下一個科技明日之星,因為凡是會妨礙科技使用的便利性、或阻撓趨勢轉入下一個趨勢的事件,愈是有潛力會被著力改善而成為下一個明日科技之星。

由需求解讀趨勢、再由趨勢預測科技,這種程序要比逆之而行的預測更可靠。

【發表於:2014/05/02   ─── 米勒的行銷世界 】

arrow
arrow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