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05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1141519212655572
去年(2017年)五月,聯想將中國區個人電腦業務和數據中心業務分拆為兩個獨立集團,但仍沒能止住聯想電腦業務的衰退,不但2017年PC出貨量被惠普超車,連移動業務也持續衰退,還被中國境內的其他手機新品牌趕過。
回想更早之前,2015年年底華碩宣布組織及人事重大改組,將原本四大事業群合併為二,改組之後,華碩果然取得新的契機,但是華碩去年營運又遭遇逆風,於是去年下半年又再次啟動組織改造計畫。
聯想與華碩,在企業面臨轉型之際,都選擇以分拆或整併事業體以圖自救,殊不知,組織改造或企業轉型都只能治標而已,唯有「產業轉型」才是治本良方。
---------------------------
在當今這個時代,許多產業都需要重新定義。
如果你的「產業定義」沒有轉個彎,可能就會偏離現在消費者需求的趨勢軌道了。
壹、PC與移動裝置
聯想
以中國PC霸主、也是全球第一大個人電腦生產商聯想(Lenovo)為例,聯想這幾年狀況不佳,2016年時聯想與小米,整體表現俱都呈現衰退,全球手機出貨量較前年下滑超過二成五以上,手機分別掉至全球第八和第九,落在同為中國手機品牌的華為、OPPO、Vivo、中興(ZTE)之後,但2017年小米已谷底反彈,反倒是聯想雖因收購的Motorola手機而得以擠入全球手機品牌第九名,但即便算上Motorola,聯想不僅仍沒能擠入大陸手機品牌前五名(※),去年聯想集團還虧損了1.89億美元,高於預期虧損的1.47億美元。
※按:中國本土手機品牌最新排名,前五大分別是:華為、OPPO、小米、Vivo、ZTE。
分析認為,聯想去年帳面虧損,主要是因美國減稅引發的4億美元遞延所得稅資產減記所導致,但另一個重要因素則與聯想的移動業務積弱不振有關。聯想於今年5月24日公布的2017年財報公告顯示:其個人電腦和智慧設備業務收入,年成長8%至323.79億美元;數據中心業務收入,年增8%至43.94億美元;至於聯想移動業務的收入,則是較前年減少6%至72.41億美元。
除了整體外部大環境不佳的因素之外,移動業務於年內又面臨極度劇烈的競爭,再加上聯想移動業務大將去年頻繁換血。去年五月,聯想宣布劉軍回歸公司,並出任集團執行副總裁兼個人電腦業務的中國區總裁,童夫堯則擔任全球及中國區數據中心業務負責人;而兩年前接替劉軍,擔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掌管行動業務的陳旭東則是離職求去。
更早之前,聯想行動部門在一個月內即從外部引入4位來自三星、中國移動、中國電信、TCL等不同企業的高管;此外,聯想去年底指派在微軟任職多年的芮勇,取代賀志強擔任公司CTO,企圖彌補此前如雲端、AI等聯想錯過的領域。隨著聯想高層不斷變動,聯想移動業務的戰略也不停地更換,從而嚴重拖垮了聯想的手機業務。
聯想落難的首因,我認為與「未能及早將PC與移動裝置的產業定義重做更新」有關,才導致爾後人事換血動盪及戰略更迭頻繁、紊亂接踵而至之果。
不只聯想如是,所有「PC與移動裝置」行業內的廠商,包括宏碁與華碩,都該引以為鑑。
去年(2017年)五月,聯想將中國區個人電腦業務和數據中心業務分拆為兩個獨立集團,但仍沒止住聯想電腦業務的衰退,不但2017年PC出貨量被惠普超車,連移動業務也持續衰退,還被中國境內的其他手機新品牌超車。
回想更早之前,2015年11月30日,台灣華碩宣布組織及人事重大改組,將原本四大事業群合併為二(※),改組之後,華碩果然取得新的契機。
※按:華碩將原本四大事業群: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前二者合併為「電腦事業群」,後兩者合併為「移動事業群」(後更名為「行動運算產品事業群」)。
----------------------
華碩
別的不說,至少2014年華碩推出ZenFone系列,切入手機市場後,手機業務開始一飛衝天,雖然手機事業還在虧損,但手機品牌的成績已有目共睹。華碩手機當初以高CP值切入市場,在台灣及東南亞市場都取得很好佳績。
然而這幾年,華碩手機雖然品牌熱度看漲,但銷量卻起起浮浮,很大原因也與中國競爭者崛起有關,華碩在2015年透過採用英特爾晶片而獲得鉅額折抵,讓華碩能夠以低價高規方式成功搶市,當年成功創下2,000萬支銷售量,可是隨著華為、OPPO、小米、Vivo在華碩手機最重要的市場,包括印尼等這些東南亞地區、及兵家必爭之新市場印度地區,與華碩短兵強撞之後,華碩在這些市場的銷售即因受到擠壓而先盛後衰,銷量持續走低,華碩原預定2016年的出貨量可達2,500萬支,但前年銷量僅2,000萬支,去年(2017年)銷量更衰退至僅千萬支上下。TrendForce更預估,華碩2018年仍難敵向下趨勢,生產量將從去年的千萬支左右、下修到今年的800萬支以下,與華碩的目標1,200萬支差距不小。
另根據IDC資料,華碩2015年手機出貨量成長153%,2016年卻衰退了20.5%,東南亞市場更衰退28.9%,從原本的二哥地位,被OPPO超車而跌至第三。
主要原因即是因為其品牌扎根不深,光以價格邀功,特色仍嫌不足,與競爭者手機區隔不夠強,當同樣強調是高CP值的平價手機,如OPPO、Vivo等這些中國品牌也開始在東南亞市場攻城掠地時,華碩手機業務自然大受影響,所以華碩才會在2017年8月重金找來韓國男神孔劉,擔任ZenFone 4亞太區六個國家的代言人,想要引韓流靠廣告翻身。
然而,手機品牌問題,只是華碩集團整體問題的冰山一角而已,產業與消費性電子產品趨勢風潮遞移,揭露的是新大爭時代「與競爭有關的4個課題」。就中,組織改造或企業轉型都只能治標而已,唯有「產業轉型」才能治本(※)。
※按:「米勒談競爭的4個課題」:競爭者不止存在現有企業內;如果產業界限重新劃定,競爭者也將與現在不同;企業競爭的目標已不僅止於組織轉型而已,更要擴大到產業轉型;競爭的意義也不只是爭取短暫市場佔有率而已,而是一場建立專長的競賽。
------------
華碩是一家什麼樣的企業,位處什麼產業之中,這些,得先搞清楚才行,否則做再多次的組織重整亦是枉然。
重點在「如何重新定義你所處的產業」!
因此,對於2015年時,華碩將四個事業群整併為兩個,米勒當初如此評曰:
「華碩這樣的整併幅度還是不夠,應更大膽地將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此四者合併為一個事業群,改稱為「新PC事業群」就好;理由是HP與微軟如今都開始在「重新定義PC」,「新PC」的目標是整合以前的桌電筆電(PC)與現在的平板和手機等行動裝置,所以華碩仍有改組整併的空間」。
------------
只靠組織重整,問題根源依舊未解。
也難怪,華碩去年營運又遭遇逆風,然後去年下半年又再次啟動組織改造計畫,這回是將集團從兩個產品事業群,增建劃分為三大產品事業群,除原有「電腦事業群」和「行動運算產品事業群」外,又加設全新的「電競電腦事業群」。另外,原本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兩年前即規劃有意在今年6月退休,將棒子交給策略長徐世昌,但因華碩營運不穩,因此交棒又現逆轉,施崇棠於4月18日親發內部信給華碩全體員工,表示他將續任董事長,準接班人徐世昌則升任副董事長(仍兼任策略長)、原副董事長兼集團總裁的曾鏘聲則續任集團總裁。據瞭解,施崇棠此舉是考慮到華碩仍在轉型期,營運尚未轉佳,所以施崇棠無法安心交棒,於是決定續任董事長,並與副董事長徐世昌、集團總裁曾鏘聲,共同治理華碩。
施崇棠說「台灣的IT產業黃金期已過,未來華碩除了兼顧主事業群的成長,還要全速轉型,挑戰很大」,他也沒有想到AI革命這麼快就開始,會導致全球經濟體革命性轉變。
施崇棠坦言去年華碩又再次面臨轉型問題,他說,未來五至十年華碩最需要的是必須要確保主要事業群營運獲利成長,所以公司轉型勢在必行,除此之外,也得找到新的成長引擎,例如建置智慧企業,並導入智聯服務及新零售等新概念…等。
施崇棠看見的是:這些未來的展望都會使得企業的營運複雜度變高,需要更全方位的思考辯證以擬定策略;然而,施崇棠沒看見的是:在這所有一切(產業快速變動、企業需要轉型、找出到新的市場機會)之下,「產業轉型」才是根本。
米勒說:華碩最該要做的事,應該是快點「為所處的這個新產業重新定義」!
華碩的真正問題,並不是在表象上的「企業的轉型與接班」如何融合,而是在表象下的產業轉型問題,而這個,並不是組織改造、將業務分拆或合併就能解決,正本清源還是「產業定義必須轉個彎」,否則在華碩現有的電腦事業群、行動運算產品事業群、及電競電腦事業群之外,另外還有雲端、機器人、人工智慧、電動車…等這些領域,則將置於何地?或是如徐世昌想要做的新零售轉型,都必須得將原本所有事業部門的界限拆解重練才行,這樣的改組工程何其大呀。
所以,真正的解決之策在於:不只企業要重新轉型,產業亦需重新轉型。
但,產業如何轉型呢?作法便是:「重新定義你所處的這個變異的產業」。
---------------------------
~~同場聯映~~
貳、便利超商
現在是個服務的年代,但是比起提供便利買東西的服務,大家更依賴超商代收的服務,而這些代收服務(我指的就是如繳費和超商寄件及取貨…這一類的服務),才是消費者對超商的「便利性」,真正有感的核心需求;而這亦便是在新聞裡出現的加盟主被坑殺的秘密──為什麼超商加盟主月結單裡會連月出現赤字虧損呢?──其中一個緣由,或許與商品和服務的分潤結構不對稱有關。
超商提供便利性的服務,服務頻度更高於以往,卻未必能帶入更多頻度的商品消費及獲利。超商加盟總部沒有說出口的秘密,除了超商密度與消費密度不成正比之外,現在又多了一項:超商加盟主只能從有限的營收、而且競爭不小的消費者商品購物中取得微薄的商品銷售分潤,卻無法從他們所提供的便利服務中取得更好的利潤分配,也就是說,服務紅利盡歸超商品牌(品牌商)所有,加盟主雖然盡心以勞力服務兩個主子──顧客與他所加盟的品牌持有者,然後成就便利超商的美名,卻無法從中(維持24小時的便利性服務)分得一杯羹。而這一切都要怪:過時的獲利結構設定、與利潤分配設定,還有,明知時移勢轉了,却不願與加盟主分享「便利服務至上」的新商情及服務利潤之超商品牌商(超商雙雄)。
---------------------------
參、電信公司
電信公司應該趁早體認,人們最需要的是他們提供無線上網服務的需求,甚過打電話(行動電話)的需求,這就是為什麼消費者每個月要付1399元,且甘於被電信公司綁約,為的就只是要「網路吃到飽」阿,打電話從很久之前,就變成只是附加的贈品而已,打電話的需求,只是因為基於「萬一要找的對方沒有連上網路,至少也能打電話找到人」的安心感,也就是說,「打電話的需求」早已屈落於「連上網的需求」之後,也因此,才會有民眾為了辦499上網吃到飽,而引發瘋狂排隊搶便宜的「499之亂」。
人們依然需要行動通話和行動通訊,而且渴望和依賴更甚於以往,只是現今只要上網就能辦到,不必再打用手機打電話也行。比起行動電話這項稱謂,「個人行動裝置」或「個人移動裝置」更適合手機這個行動通話工具,若要說當今人們「唯一支持」什麼,「連網優先」恐當之無愧,電話功能早被通話功能取代,而且重點是:這些舊稱為手機、現統稱為「移動裝置」者,皆以「上網」為需求前提。而電信商和手機品牌製造商,如果知道「核心需求的轉移原點」是「以網路通訊取代電信通話」的話,他們便能看出自己該提供何種服務及商品給消費者了。
電信商應該要知道,須趁早從「電信服務供應商」的角色脫身,趕緊變身為「無線網絡服務供應商」這種更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定位;電信商只要將產業定義轉個彎,能做的事就更多了,不只可以成為無線網絡服務供應商,還能順勢成為電商、或是「去信用卡」的FinTech、網絡內容平台…等,這些亦可成就、且皆大有可為的「新關聯產業」。
另外,由於購機綁約減少了,加上換機周期拉長等因素,以致手機銷量持續看跌,手機品牌廠如今的因應之道是拓展多元產品,包括VR和智慧手錶手環等。不過,有識者若是願意將產業定義轉個彎,不再自宥於只是手機製造商、或個人移動裝置製造商,而是將穿戴裝置及聯網裝置納入其中,那麼前景將無限寬廣;君不見,連Amazon和Google這類非裝置製造商的網絡巨頭,如今都能領銜推動全球智慧音箱風潮了,手機品牌廠反而在趨勢創新商品面前躊躇不前,真是令人汗顏。
消費者對行動通訊與通話的需求還在,而且更趨轉強,只是「電信」需求退位,「網通」需求取而代之而已;電信商和手機品牌商必須趁早體悟到這一點,才能走到對的市場道路上。對前者來說,放掉電信經營思維才是正解,要開始開賣上網商品方案、而非電信通話商品方案;於後者而言,以穿戴式行動裝置(行動「通訊裝置」)替代手機(行動「電話」),才能再造藍海榮景。
【發表於:2018/05/31─── 米勒的行銷世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