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1700553430085478
貝佐斯有一次在一家餐廳面見亞馬遜的投資人,對方問他「亞馬遜的商業模式是什麼?」,貝佐斯隨手在一張餐巾上畫了這張「良性成長循環」圖…
---------------------
在亞馬遜成功之後,亞馬遜與貝佐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績便是,貝佐斯有一次在一家餐廳見投資人,對方問他「亞馬遜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這時,貝佐斯用一張餐巾,手繪了一張他稱為是「良性循環」(Virtuous Cycle)的商業模式示意圖,這張圖後來被稱為是「Amazon的成長循環圖」。
(圖:貝佐斯與Amazon ……… 圖片來源:網路)
「燦坤」與《蘋果新聞網》,在數位轉型與體驗上,都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們應該向亞馬遜取經。
導入「會員制」或「訂閱制」之前,「商品與服務的內容」以及「良好的顧客體驗」是這家企業必須優先建置的兩大磐石,這個道理,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最懂,而這兩個要素,才是《蘋果新聞網》與燦坤3C最該優先做的事。
*********************
貝佐斯的「Amazon成長循環圖」
關於貝佐斯的「Amazon成長循環圖」,我想請您特別關注其內之兩個意涵:
其一是「商模與體驗」,其二是「策略的面向」。
圖中,可以清楚看到兩個重點~
一,貝佐斯的「Amazon成長循環圖」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建構於「顧客體驗」之上。
以「顧客體驗」帶動成長,蘋果公司的成長也是源自於這個核心──這不僅適用於Amazon、Apple,同樣也會適用於《蘋果新聞網》和「燦坤3C」。
二,除了「體驗優先」,Amazon的成長循環,主要來自於貝佐斯所架構出來的「商業模式」之上。
而體驗在此商業模式中扮演了極重要的位置。
簡言之,爾後若有人再跟你談及「貝佐斯的Amazon成長循環圖」時,您可以這樣說:我識得此圖的意象,圖內有這兩大元素──「體驗」與「商業模式」。
--------------
下圖便是著名的「Amazon成長循環圖」
(Amazon成長循環圖 ...... 圖片來源:網路)
-------------------
體驗與商模,須分進合擊
如今雖然電商盛行,然而,另一方面,消費者卻渴望尋求更多的「體驗」
商研院數位創新系統服務中心,最近發表一篇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一個消費趨勢正悄然成形,商研院數位創新系統服務中心的這份報告中,提到了全球網站消費者,有47%轉向為「先看到後,再產生消費」。
這裡指的「看到」,並不盡然是指真的看到實物,而是意指一種形式;消費者會想要「以某種形式的方式得到某種體驗」,諸如看、觸、摸、互動、參與…等,這些我們口語中會統以「看到」做為形容詞,但實際上,他們真正的意思就是指「體驗」,「看、觸、摸、互動、參與…等」,都是體驗的形式。
----------------
體驗當道,不拘實體與網絡
而現今由於電商普及,再加上新零售喊得震天價響,實體與網絡已密不可分,所以體驗已不再區分實體或網路,而是「O2O」或「O型全方位」的體驗。
貝佐斯在這張餐巾紙上畫的內容,成功地為他及亞馬遜公司籌募到許多資金,在我看來,貝佐斯的這張餐巾紙就好比是一枚銅板,他擲出了銅板,贏得了賭注。銅板很簡單,只有陰陽兩面,「商模與體驗,就是各自的陰與陽」,然則,世人必須理解,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貝佐斯所鑄的這枚「Amazon成長循環圖」銅板,其上畫的是商模與體驗兩面,但它們並不是孤陰或獨陽的存在。
米勒要強調的是,「體驗與商模,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兩者必須分進合擊」,這才是一枚完整的魔法銅板。
---------------------
從策略層次看「Amazon成長循環圖」
從策略的角度,下面要來說說「Amazon成長循環圖」的策略意涵
(Amazon成長循環圖. ...... 圖片來源:網路)
貝佐斯的「Amazon成長循環圖」,裡頭有其優先行動的順序。
而內中亦有策略,其為「選擇與集中」(Selection and Concentration)策略。
-----------------
(1)、選擇(Selection):
貝佐斯創業初期設定的商業模式,雖然簡單卻很有深度,因為他深知他必須先從一個利基開始做起、然後把它做深做廣,而他一開始選擇的是在網路上賣書(亞馬遜的定位很清晰,就是一家網路書店)。
這是一個很簡單卻也是很創新的創業提案,因為從來書都是要在實體門市被翻閱才知道值不值得買,購書者的習慣向來都是買書之前得先看過內容,網路書店顛覆了這樣的購物模式,卻因其創新的商業模式而勝出,不得不說,貝佐斯的創業選擇其實是一場豪賭,但也因為沒人做過,所以反而獲得空前的成功。
在這個商業模式中,貝佐斯做出的第一個選擇,就是他希望能打破實體書店做不到的框架;而貝佐斯做出的第二個選擇,則是以商品的多樣性,讓消費者可以有更多樣的「選擇」,亞馬遜網路書店標榜能讓顧客的選擇度更高,因為種類愈多樣化、書目愈豐富,便愈能吸引消費者,所以「選擇」這個實在很有深味。
-----------------
(2)、集中(Concentration):
以豐富性的選擇,創造出另類的規模優勢之後(一家網路書店可以容納數百萬本藏書),再來就必須集中所有資源做好一件事,這件事就是「顧客體驗」。
商品儘管如何豐富與多樣,但如果顧客體驗不佳,消費者就不會產生購買欲望及購買行為,因此,「顧客體驗」才是真正帶動成長的核心要素。
透過選擇(豐富商品)與集中(良好體驗)的交互操作,便能吸引顧客光顧消費,接著便產生第二階的成長動力;等到吸引足夠的來客數之後,自能吸收更多賣家(更多供應商與商品),就這樣,形成了「選、物、買、賣」的良性循環。
由上亦可知,「選擇與集中」策略的成長核心,源自於「顧客體驗」!
-----------------
(3)、雙成長策略:
第二條(外圈)的成長策略,則是著重在以低成本創造低價格,目的當然是再次收攏消費者,並經由低成本與低價格的優勢,得以提高並擴大對競爭者與供應商的競爭影響力,當然,「顧客體驗」仍須念茲在茲,不可或忘。
繼多樣且豐富的商品品項之後,低價格、高CP值不只可以驅動顧客購買動機,也最符合多數人的消費利益,讓消費者持續消費,才能永續創造企業的成長。
貝佐斯的這套商業模式,其間運轉的道理是,當第一個循環圈(內層)成功產生正能量之後,便能夠驅動第二個循環圈(外層)開始運轉,而後這兩道循環圈輪流並且持續相互驅動、成為不斷電的雙重動力源,於是會員數與商品數、以及營收便會不斷發散並擴大出去,而達到不斷的「成長循環」作用。
-----------------
貝佐斯的「Amazon成長循環圖」給企業的啟發有三:
一、商模與體驗要並重。
二、應致力於策略思考。
三、想想我們要如何做,才可以做到「成長循環」?
【發表於:2020/04/16 ─── 米勒的行銷世界】
------------------------------
本文內容,原本是置於《台灣10品牌 轉型突破口(五之四)》這篇文章之中(米勒談「燦坤3C」),今重現之(貝佐斯的Amazon成長循環),以利讀者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