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破壞性創新」使用的是激進、掠奪式的「破壞性策略」,而「延續性創新」使用的是溫和、漸進式的「革新性或支撐性策略」的改良創新,但是亦非常謂的「me too」策略。比方說,「平板」衝擊了傳統的Winter的PC,並帶來了IT產業的「典範轉移」,就是屬於一種「破壞性創新」;而iPhone的面世,引起了手機業的革命(點燃新的智慧手機時代),但其影響所及並沒有造成市場大動盪,最大的受惠是令手機產業得以延續至下一個新的周期市場,故其當屬於「延續性創新」之流而已。

◎在平板破壞PC戰爭中,市場現存者切莫因為原來的競爭者已由市場中抽身離去而沾沾自喜,反而更要留心「破壞性創新」及「需求位移滑動」的警訊才是。

以平板賽局為例,「破壞性創新」及「需求位移滑動」之間存在互相拉動的關係。

「破壞性創新」或「破壞性技術」一詞,最早是由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所提出的,克里斯汀生認為「破壞性創新」必定會相伴帶來「破壞性的衝擊」;而若是按照菲利浦。柯特勒(Philip Kotler)的說法,所謂的「破壞性創新」基本上必須奠基於「會在市場上造成戲劇性的改變,讓現有技術很快被視為落伍」此一現象事實之上,而且這種「破壞性創新」會為所有接觸改變前和改變後技術的企業及市場與產業生態,製造出明顯的動盪,故而符合上述這些條件者,才能稱之為「破壞性創新」。

克里斯汀生認為「創新」可分為「市場創新」、「持續創新」與「效率創新」等形式,而所謂的「破壞性創新」就是市場的創新,這類「破壞性創新」依目標市場的差異還可區別為兩類破壞性創新模式-─低階市場的破壞性創新﹝low-end disruption﹞與創造新市場的破壞性創新﹝new market disruption﹞。前者鎖定的客群是:與高階消費市場不同、不要求高性能的那些人;後者則是針對先前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僅部份得到供應的那些客群而來。

舉例來說,如果跟微軟比較起來,早先標榜免費、開啟自由取用及分享先例的linux的作法,算是哪一類的創新型態呢?

在與微軟(作業系統)相較的linux OS這個例子,它是屬於低階市場的破壞性創新﹝low-end disruption﹞,因為雖然linux OS在品質或內容與成熟度上都比不上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但是由於它能降低使用者的某些使用門檻(例如使用成本),於是可逐漸累積使用者規模人數,當它一旦跨躍「關鍵數量」門檻之後,其規模經濟與市場的雙重效益,便足可使其創造出得以改進產品效能的破壞性創新,也就是足以累積創造新市場的能量效應,所以在這個例子中,linux明顯地是由低階消費者進入市場,故屬於「低階破壞性創新」範例。

市場既存者 應如何面對破壞性創新

認真說起來,事實上真正屬於「破壞性創新」的例子是少之又少的,絕大多數的創新都是「延續性創新」而非「破壞性創新」,兩者之間的分別除上述之「後者必會為市場帶來劇烈動盪與改變」之事後觀察結果外,兩者所使用的策略也大相逕庭──「破壞性創新」使用的是激進、掠奪式的「破壞性策略」,而「延續性創新」使用的是溫和、漸進式的「革新性或支撐性策略」的改良創新,但是亦非常謂的「me too」策略。比方說,「平板」衝擊了傳統的WinterPC,並帶來了IT產業的「典範轉移」,就是屬於一種「破壞性創新」;而iPhone的面世,引起了手機業的革命(點燃新的智慧手機時代),但其影響所及並沒有造成市場大動盪,最大的受惠是令手機產業得以延續至下一個新的周期市場,故其當屬於「延續性創新」之流而已。

在平板破壞PC戰爭中,市場現存者切莫因為原來的競爭者已由市場中抽身離去而沾沾自喜,反而更要留心「破壞性創新」及「需求位移滑動」的警訊才是。

以平板賽局為例,「破壞性創新」及「需求位移滑動」之間存在互相拉動的關係。

例如,台灣NBPC雙冠王華碩,此刻或許因為尚能保有「部份微創新」的動能而得以接收DELLHP等競爭對手退出的市場,但愈是如此,華碩對NBPC這類原來核心事業的未來展望便愈不可掉以輕心;華碩應加速腳步去佈局其他關聯性事業,像是平板或手機事業、並迅速將業務重心大幅移轉過去,因為這些原來核心事業(NBPC)短暫的業務增量訂單,就如人之將死前的迴光反照一樣地不可靠,隨時都可能出現崩解離散,所以必須提前做好移轉的因應準備。

智慧手機市場已達飽和?

至於微軟,因遲至2010年才推出WP(Windows Phone,先是錯失行動作業系統Mobile OS)進場點、後則因未能及時掙脫錯誤策略思維而蹉跎延宕修正效期,以致被拒於行動裝置市場門外長達3年之久,即使微軟Office在工作平板上的表現比谷哥或蘋果陣營的平板都有優勢,也不能改變消費者的持有態度。

破壞性創新會對市場既存者帶來破壞性危機,微軟至今還在努力找出對抗平板破壞的方法。

微軟應該趁早理解到一件事,要對付破壞性創新的最好方式是融入它、而不是與之對抗!所以微軟平板不應該堅持只做自己的WP和OS。平板在歷經3年快速成長期後,總算進入沉澱重整階段了,未來雙系統(微軟WP搭附Office,加上谷歌的Android、或蘋果的iOS)很值得消費者期待,就看微軟怎麼做了,是決定用對抗代替合作、以壟斷橫禦開放,還是實施「融合政策」來消弭這次的破壞性危機?

行文至此,剛好傳來美國最新報導消息,微軟的新執長沙堤雅。納德拉(Satya Nadella)週四(3/27)在舊金山發表新推出的微軟「iPad版Office軟體」,這是納德拉在2月上任之後對外發表微軟須將Office市場拓展到Windows平台以外的行動裝置市場後,所踏出的第一步行動。然而微軟繼此之後,是否會再進一布宣告策略決定改弦易轍,不再堅持將Office與自家的Windows綁在一起? … 此事尚待觀察。

如果微軟能夠容許、並真正做到米勒所言的「雙系統」開放態度,也就是不只讓Office進入行動裝置(但仍搭配自家的Windows OS)而已,而是允許Office搭載於其他行動作業系統(例如谷歌的Android、或蘋果的iOS),也就是說微軟必須做到「將Windows 與Office徹底切割,唯當微軟同意Office可搭附於非微軟的行動裝置平台上之時,才可避免其Windows 與Office雙雙滑落谷底的命運。

創新破壞者策略

市場挑戰者(破壞者或後進者),通常有兩種策略選項。

最常見的第一種策略是「聚焦定位策略」:選對有利的市場利基位置、專注並凝聚策略資源,以發展相對的競爭優勢。第二種也是最受用的策略則是「創新策略」,包括「創新延續者策略」與「創新破壞者策略」;市場挑戰者的天命,看是要選擇成為「一般創新者」、或是要挑戰以「創新破壞性者」的角色進場。總而言之,創新這件事對市場挑戰者而言,與市場既存者一樣都是無可逃避的天命,甚至挑戰者必須比既存者得承負更多「不創新就滅亡」的壓力,那是由於他們的資源非常不足之故。

破壞者通常有個明顯特質足供辨識:破壞者不僅在乎產品,更在乎那些不使用既有產品的消費者;破壞者想知道這些潛在顧客有什麼沒得到充份滿足的需求,也就是說他們更專注於提出具前瞻性、令人讚賞的「顧客價值主張」(CVP)。

大陸的小米科技走的破壞性路線,便是經由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切入,因此如果仔細觀察小米科技的行銷策略,小米其實並不單純是「消費者導向」,而是以消費者為師、去改變現存商業模式的另類「創意導向」模式。

    下期我們再來談【小米的「創新破壞者」策略】

【發表於:2014/03/28   ─── 米勒的行銷世界 】

arrow
arrow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