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2-3 【經濟日報2014.12.15】

穿戴裝置與物聯網的進化論

「穿戴裝置」發韌自「行動裝置」,而「物聯網」概念則衍化出「聯網裝置」之廣袤市場,然而正如同穿戴裝置不等同行動裝置一樣,聯網裝置可成就的亦不僅僅只是物聯網而已。

未來世界的電子裝置早已跳脫「個人消費性電子產品」範疇,逐漸走入「萬物互聯」願景裡,我預想的這幅未來「電子裝置」藍圖,應該是以行動裝置為經、用聯網裝置作緯,交織而成的美麗織錦,此便是穿戴裝置與物聯網的進化論。

IMG_20141215_141046  

除了人機互動設計,還缺什麼概念?

「穿戴裝置」有哪些模式?

穿戴裝置與行動裝置在互動設計及應用上,除了「人機互動模式外還有另外兩種互動模式,此即我所謂之「行動裝置三弦模式理論」。

人-機互動模式」──是指「人性化操控設計」,為行動裝置需備的基本要求,像是穿戴裝置即是出於不必時刻藉由雙手觸控、更便於行動化的此一概念而來。常見的是利用腕表/手環/項鍊/指戒/鏡、耳掛式、卡片型等各類穿戴形式或體積較小易攜之迷你、微型裝置,讓使用者的需求可以與該裝置或其他人的裝置進行連結者;此外像刷卡(購物、搭乘交通工具)、付款、轉帳、醫療或健康照護的智慧表等,用於這類功能之行動裝置亦皆屬之。舉例來說,從卡片金融到裝置金融,身份辨識的問題益顯重要,像是指紋感應或虹膜辨認技術的應用,能確保是否為裝置使用人或持卡人自己消費,這便是一種人機互動模式。

 人-人互動模式」──係指透過裝置之介面平台,聯結「人與人」的即時溝通。因此,才讓「臉」書、「來往」(來往是阿里巴巴新推出的一款跨平台即時通訊工具)這些社群平台能活躍於當代。

個人行動裝置主要是為了可以上網或通信,而「與人交談」則是使用上耗費最多時間的,所以「裝置應用」的第二個模式當然不可漏掉「人對人模式」,也就是「使用者與使用者的互動」。人-人互動模式意義是:裝置雖是死的,但卻能提供另類使用者間的互動行為,而強化該裝置的體驗滿足,所以除了互動平台提供的軟內容服務之外,在裝置硬體設計上也須主動考量到使用者在使用這些平台時所額外關注的便利性,像是內建合用的APP便是其一

機-機互動模式」──指裝置與裝置或機器設備間之連結應用。比如門禁與差勤打卡、尋物、定位等應用形式。車上電話早已被行動電話取代,想當然爾車用導航裝置遲早也要能隨身帶著走,換言之各類裝置終將會踏入「人攜或穿戴」之途,此為裝置的最後依歸,這就是「行動化」。所以「機-機互動模式」其意為裝置整合,未來若是汽車這個裝置可由手機裝置互動控制,也不是奇怪之事。

物聯網,只是共聯網的一支

除了物聯網,還有什麼網?

經由行動裝置的三絃應用,我們可以在「人-機」、「機-機」與「人-人」這三種互動模式架構中,建立起另一組反向對應三角模型,也就是未來「網網相連、大網包小網」之「互聯化」的真正雛型,對於這個「大互聯化」模型,我認為不僅只有「物聯網」存在而已,應該也要包含「商聯網」和「社聯網」才夠完整,這就是「共聯網」的概念──個人行動裝置與眾聯網裝置「相互演化」,並構成人眾、商眾及物眾三大「聯眾網絡」體系綿密交錯互聯的「大數據圈」未來世界。

行動裝置應用網絡圖  

【發表於:2014/12/19   ─── 米勒的行銷世界 】

延伸閱讀:

不只物聯網,騰訊還要人聯網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5004
數位時代/陳芷鈴 發表日期:2015/01/2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勒的行銷世界 的頭像
    米勒的行銷世界

    米勒的行銷世界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