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03

被喻為是當代全球市值最高的新創公司「獨角獸之王」Uber,目前被外界擔心恐有損角折翼之虞,Uber除已被揭露正陷入龐大虧損泥淖中,此外Uber靠著「大量補貼以搶佔市佔率」的主要商業模式之適任性也被攤在陽光下重新檢視,投資人看到的是當Uber全球大肆擴張之際,卻也讓他自己更深陷龐大的營運虧損之中,而行銷界關注的則是其商業模式與營運模式並不相稱,Uber營運虧損日益擴大,除了反映他在全球叫車事業市場擴張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外,另一個困境是他還跨足許多競爭激烈市場之多角化風險。Uber的本業是立足於共享經濟之上的叫車撮合服務,但他的企圖並不限於此,除了將叫車業務(Uber)擴展到餐飲外送服務(UberEATS)之外,甚至還跨足到物流業等這些競爭更形激烈的領域,並且為此還收購微軟的地圖事業,令外界看不清楚的是Uber這種種異業擴張、購併及多角化策略的背後,是否是為了遮掩本業無法止虧獲利的煙霧彈呢?

2009年3月創立的APP叫車服務Uber,成立近七年期間至少完成了八次的募資,每次的募資都讓自己的身價屢創新高,但是2016年2Uber最近的這一次募資卻踢到了鐵板,本來預計有機會突破700億美金市值,卻被硬生生地拉回到625億美金,原因即出自有部份投資人對於Uber目前的經營模式與財務狀況開始產生質疑而縮手。Uber營運虧損不斷擴大,卻又沒有停歇其全球擴張腳步,先前Uber創辦人卡蘭尼克 (Travis Kalanick)自曝在中國一年(2015年)虧損逾10億美元,再加上收購微軟地圖服務,2015年8月網路媒體《Gawker》披露了Uber 2012年至2014上半年的部分財務數據,Uber的淨虧損不斷擴大,由2012年第一季的351.4萬美元擴大至2014年第二季的1.08827億美金;2016年1月,The Information發布了Uber 2015年的財報,顯示光是2014整年就虧損6.741億美元,而2015上半年淨虧損高達9.872 億美元,單單2015上半年虧損幾乎逼近10億美元大關,有人據此推估Uber在2015年全年虧損可能超過20億美元。

此外,一向對於財務狀況甚為隱匿的Uber,外界所關注的除了其持續擴大的營運虧損外,對於Uber叫車服務的經營模式究竟能否產生足夠獲利、還是必須持續以燒錢模式才能維持營運熱度也很感到好奇,但事實上,這兩件事反映的似乎是同一個徵兆。
Uber目前的困境是:他的經營情境正陷於不斷燒錢、然後再不斷籌資、再不斷燒錢的一種財務黑洞循環模式,而這與它的營運行銷模式似乎如出一轍,Uber被揭露並重新檢視的主要商業模式即是「靠大量補貼以搶佔市佔率」

目前Uber在全球業務量最大的十座城市中,有四座位於大陸,大陸也因此成為僅次於美國的Uber第二大市場,但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Uber和其他類似的App叫車服務公司都面臨全球許多政府的禁令挑戰,例如遭法德西等歐盟國家禁止其營運;在美國本土市場包括奧勒崗州尤金市德州聖安東尼奧市等全美許多城市被暫停營業;南韓擬明文禁止私家車提供載客服務;泰國政府拒絕Uber等類似企業提出企業營運申請;中國祭出私家車不能以手機APP提供未註冊服務的禁令,如中國地區的廣州市政府2015年5月即以Uber旗下的人民優步服務涉嫌非法營運為由,查封了Uber位於當地的辦公室。

但儘管面對很多問題,Uber卻仍然大動作地在中國燒錢以持續進行促銷補貼活動,例如Uber在北京就曾推出一項服務,用戶使用Uber叫車軟體並再叫一份人民幣58元的餐點,Uber即補貼人民幣50元,形同顧客只需要自付8元人民幣就能額外取得這份餐點。2015年6月Uber的CEO卡蘭尼克在致投資者的信中稱,Uber非常重視中國市場的發展,目前該市場日均訂單數已經接近100萬,但在此之前紐約時報則報導Uber中國每天的訂單數只有10萬筆,遠落後於中國的競爭對手;還有,卡蘭尼克曾表示Uber在中國大陸從微小的1%市占率,成長到2015年的30%至35%,但事實上,目前「滴滴快的」的用戶佔比高達83.2%、Uber只有16.2%,原來Uber僅在中國21個城市提供租車服務,這21個城市的平均市佔率為35%,但「滴滴快的」已經進軍中國400個城市,因此Uber在中國全國的市佔率當然還遠遠落後「滴滴快的」,因此Uber還得逐步深入中國成千數百個城市,未來一兩年大量燒錢又是免不了的,但這樣最多仍也僅能與「滴滴快的」打成平手而已。

2015年時Uber執行長卡蘭尼克提到大陸有80多座人口規模超過500萬的城市,而Uber計畫在未來一年進軍其中的50座,也就是說Uber到2016年在中國可能都還將持續大動作進行這些極耗錢的業務促銷活動,問題是Uber要在中國打贏這場促銷補貼之戰恐怕很難如願,它在中國的競爭對手「滴滴快的」也非等閒之輩,Uber想要複製他在美國市場財大氣粗用燒錢踢走對手的模式,在中國可能行不通;總之,2016年Uber在中國地區應該還是燒錢的一年,至於勝負則很難說、但回收更是遙遙無期。Uber與「滴滴快的」等這些類似的APP叫車服務公司都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們現在的作法都是以大量補貼的方式來吸引大批的司機加入、及吸引乘客乘坐以換取市佔率,一旦補貼縮水或結束,空車率必然大增。以Uber為例,他上一次降價是前年(2014年)七月,當時空車率就大幅下滑了42%,反之,只要Uber一恢復原價,空車率就會大幅度上升,行銷界對Uber的這種補貼經營模式已提出示警,因為如按目前Uber的狀況,恐怕他的定價得要提高兩倍以上才能彌補過去所有的虧損,簡言之,以目前現況來看,Uber想獲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探究Uber這種靠大量補貼搶佔市佔率的商業模式之功過,我覺得可分成兩方面來看其核心問題點,一是從促銷補貼這個面向,二是就商業模式這個面向;如要解決第一個課題(促銷補貼) ,避免被捲入超熱競爭困境,則必須先解決第二個課題(商業模式的進化),也就是說提出更有競爭力的創新商業模式,便可以避開促銷補貼陷阱,並讓自己從超熱競爭局面中脫困而出。

當競爭者橫亙並來自於不同業態、而且在關聯產業內已湧入眾多競爭者時,就會讓整個局面失控,此已超越了瞬息萬變之「動態競爭」模式,而成為更難以駕馭的「超熱競爭」態勢,就像Uber現在的情況一樣。Uber的問題是商業模式不夠強,他的主要商業模式【共享經濟APP】雖然創新但並不特別突出,所以讓他在各個國家市場都陷入了苦戰。

而為了取得領先地位,Uber一開始就挾其資金優勢以大量促銷補貼方式為其標準營運模式,也因而自己開啟了超熱競爭困境的苦果,這裡頭要探討的是Uber是否犯了追求市佔率以及營業成長的迷思,但市佔率和營收不等於獲利率,有一個前車之鑑擺在眼前,看看麥當勞如今的處境就知道了,以廣告促銷或補貼作為企業賴以為生的競爭商業模式,並無法取得長久的競爭優勢、也不是一個好的商業經營模式,除非Uber能找出更新的商業競爭模式,才能幫自己脫離這個超熱競爭困境,不妨回頭看看麥當勞 答案就很明確了

【發表於:2016/03/17  ───  米勒的行銷世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勒的行銷世界 的頭像
    米勒的行銷世界

    米勒的行銷世界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