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04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1511263285681161
諸如BCG事業矩陣、PPM事業矩陣、GE事業矩陣、安索夫事業矩陣…等這些,其實就是一種規劃「事業單位層級」的策略性工具。雖然這些策略工具提供的矩陣架構,看起來似乎都與產品有關,但它們其實都還會將市場評量──比如:市佔率、成長性、現金流…也一同納入考量。
所以說,企業在規劃其「事業策略單位」時,絕對不能只放入「產品群」的概念而已,否則就無法落實真正「事業群」的意義。

--------------------------

本期短視頻-要點:

「組織戰略思維」最核心的重點是:不管你的組織層級與架構如何規劃設計,企業最好都能設立一個「策略中樞部門」、或稱為「策略統合部門」。



(短視頻鏈結網址):
https://youtu.be/FzFGgP_kIIM

--------------------------

企業組織有3種策略層級

企業組織策略的層級,從高至低,可以分成「集團層級」、「事業層級」、和「功能層級」,這3種組織策略層級。

其中,我先來聊一下位處中階地位的這個「事業層級」,除了因為它更攸關企業的運作(特別是與組織有最緊密的關聯性)之外,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許多企業經常是以產品群的概念去看待他們的事業層級、並據此為其組織架構之依據,而不是以「策略性的視野」去做事業群的分類,而這一點,正是企業常見的「組織戰略思維偏狹症」。

所以,米勒要先將「事業層級」拉出來談,而首先,我要談的是,吾人常會聽到的策略事業單位」,也就是俗稱的「SBU」是怎樣的一個概念。

--------------------------

SBU(策略性事業單位)

企業如要規劃他的「事業層級」,就要先將事業(最好包括目前的事業以及未來的事業想法)切分成數個「策略事業單位」;這個「策略性事業單位」也就是SBU(Strategic Business Units),或稱為「戰略業務單元」。

SBU(策略性事業單位):是一種在企業事業內部,以某些被獨立劃分出來,兼具獨立性與完整性的產品、行業、或市場為基礎,並以「事業策略」的角度,去組畫的一種戰略性的組織。

企業若是要做真正「策略事業群」分類的話,便不該只著眼於產品或市場面,而是應該要從策略的整合面出發。但是,由於許多企業仍然會把「事業層級」當成是「功能層級」,這樣當然便無法有效開展事業。

例如,前一期我們提到的,像華碩這家公司,他和做hTC手機品牌的宏達電公司一樣,同樣都受到「產品導向」的羈絆太深,沒能從「產品事業群」的束縛中走出,進入到更深層的「策略事業群」,這便是為什麼華碩和宏達電,他們的「事業群」會變得「索然無味」的最大原因。

--------------------------

公司層級策略

「公司層級策略」也就是公司的總體策略,可以有許多策略選項。

例如,在視頻中,表列的這四種策略──「成長策略、穩定策略、緊縮策略、混合策略」,便是大多數公司常見的總體策略選項。

一般來說,「公司層級」的基本策略會包括:單純地專注於單一事業(聚焦策略)、垂直整合、多角化與策略聯盟…等,這些也都是常見的企業層級策略。

--------------------------

事業單位層級策略

「事業單位層級策略」,主要取決於顧客群在哪裡,顧客的需求是什麼,及如何滿足顧客,同時還要考慮我們這項事業的市場定位、和與競爭者提供的產品差異如何。

提示一下,您也可以從米勒前面提到的「3C競爭架構模型」中,去找出您的事業層級策略。

就一般性策略方法而言,過去事業單位通常會以「麥可波特」的競爭模式架構做為事業層級策略,亦即成本領導策略、差異化策略與集中化策略這三種。當然,還有許多可採用的事業層級策略組合以及工具,像是BCG事業矩陣、PPM事業矩陣、GE事業矩陣,還有米勒在另一支視頻曾介紹的安索夫事業矩陣…等。

雖然這些策略工具提供的矩陣架構,看起來似乎都與產品有關,但它們其實都還會將市場評量──比如:市佔率、成長性、現金流…也一同納入考量。

所以說,企業在規劃其「事業策略單位」時,絕對不能只放入「產品群」的概念而已,否則就無法落實真正「事業群」的意義。

--------------------------

功能層級策略

「功能層級策略」則多著重在價值活動的設計,以及組織的功能性、及支援性的強化與整合,也就是「生產、行銷、人力、研發、財務」企業的這五大功能。

所以,常見的是,許多事業單位層級底下還會分門別類地,設置「處」、或「部」這類的「專門單位」,像是人力資源處、總管理處、技術部、財務部、公關部、行銷部、業務部…等,這些就是從功能性的考量出發。

「組織戰略思維」最核心的重點是:不管你的組織層級與架構如何規劃設計,企業最好都能設立一個「策略中樞部門」、或稱為「策略統合部門」。

--------------------------

設置企業中樞部門的目的,是為了「做策略的統合」

從當前的企業組織趨勢來看,最先進的企業應該都要設置一個「中樞部門」,一般來說,可以把它叫做是「策略統合部門」。

當然,從遠傳電信開始,國內不少企業也依次成立了「轉型辦公室」這個部門,並且貌似要由「轉型辦公室」來主導整個組織,這樣的樣態正在發生中。但是,米勒還是要提醒這些企業,為了任務性的目的,而希望由「轉型辦公室」來主導企業亦無不可,但是這個部門必須得是企業的中樞部門才行,如果僅僅只是事業層級或功能層級的部門、或是將之視為是一個特殊的事業群,那樣都還不夠。

我再舉個例子,2016年6月22日原兼任總經理的統一集團董事長羅智先,因屆滿60歲而卸下總座,但不到兩個月,於同年的8月10日,統一又宣布由羅智先擔任集團新設的「總策略長」一職。不但今後統一集團內的各項營運策略,都會交由總策略長主導,而且也首創「由董事長兼任總策略長」之先例,統一企業對於「總策略長」之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企業設置「轉型辦公室」,孰好孰壞,見仁見智。
不過,有一點很需要企業深思,同樣是為了要做企業轉型,並讓企業未來能跨得更遠,但是統一並沒有設「轉型辦公室」、或依循早年三星設「總裁辦公室」的模式去主控整個集團的組織和資源,而仍是回歸「策略中控與統合」的概念,這正是米勒要再三強調的──企業應該要設置一個「中樞部門」,而這個中樞部門就是「策略統合部門」。

--------------------------

不必為了求新求炫,策略長尤勝轉型長

我的看法是,比起任務型的「轉型長」,或許統合型的「策略長」,會能更持久、也更勝任企業所需。

比如,韓國三星公司早期的中樞部門,是設在直屬會長管轄的「秘書室」,後來這個中樞部門雖然屢有更名,但是三星企業仍一以貫之,維持設置以「策略中控與統合」為目的的中樞部門之傳承,而這也是讓三星持續競爭力的要因之一。

以三星為例,三星集團在1999年以前,為「秘書室」制度,直屬會長管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協調及統合各部門的運作,算是三星權力中樞的最高單位。
後來,三星於1999年廢除秘書室制度,改為「結構調整總部」。之後,三星集團又從結構上的調整,再進化為「以戰略來主導」的概念,於是2006年再改為「戰略規劃小組」。

然後,到了2008年又升級、並再更名為「未來策略部門」,這就是三星整個集團的最高總理機構,堪稱是中樞中的中樞,是推動整個三星集團的策略運作、以及人才與情報戰略的中樞核心單位。

 

【發表於:2019/09/26 ───  米勒的行銷世界】

arrow
arrow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