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1724028954404592
要如何覺察「用途需求」呢?
克里斯汀生認為,創新的第一個步驟是先要能「覺察」出顧客想達成什麼任務,這個程序便是「發覺用途」──「問題不在於你使用的工具,而是你在找什麼,以及如何把觀察到的東西拼組在一起」…

-------------------------------

《創新的用途理論》推介-3(三之三)

前年,《天下》送我一本「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的新書──《創新的用途理論》,我曾撰文分享閱後心得,今再與大家複享。

*********************

克里斯汀生在《創新的用途理論》中介紹了5種覺察「用途」的方法,這五種方法分別是:從生活中尋找、從「尚未消費」中尋找機會、找出變通與勉強湊合的作法、探索你不想做的事、 找出產品的不尋常用法。

其中,克里斯汀生所言「從尚未消費中尋找機會」,其意為何?
 

*********************

從「尚未消費」中尋求機會!

前期談到:「馬克強生認為CVP(顧客價值主張)的精神並不是探尋及訪查顧客需求,而是要「滿足顧客待完成的工作」,亦即要發掘顧客隱而未現的價值需求」……


和馬克.強生建議企業將專注力放在「未消費者」的顧客價值主張上、鼓勵企業應從「消費者未完成的事項」中去尋找新的市場商機(白地市場)一樣,克里斯汀生也支持創新可從「尚未消費」中去尋求機會。(※)

 

※註:下一期,我會來聊聊 --馬克.強生的「核心與關聯市場矩陣」
 

……………………

克里斯汀生說,「從那些沒有用任何產品或服務的人身上,也可以瞭解到,會有哪些、及什麼用途等著你去解決、去開發」,這就是「尚未消費/未消費者」(nonconsumer)。
 

克里斯汀生說:「當消費者找不到滿意的方案時,他們可能決定選擇不消費,而公司往往只想到如何從競爭對手搶生意,而不是去尋找潛在的需求(米勒註:指未被開發、未被滿足、未被消費的需求)。他們可能根本看不到那些需求(米勒註:包括可能更重大的、及消費者未被獲知的其他需求),因為現有的資料不會告訴你,去哪裡找潛在需求。但『尚未消費』往往蘊含著最豐富的機會」。

 

我舉個例子來說,「行車記錄器」這項商品本來乏人問津,因為人們本來不知道可以拿它來做什麼用。但自從某天開始,人們發現到這種影音攝錄及儲存裝置,可做為車禍事故或其他行車糾紛時,用於自保及存載證據的好處之後,自此之後,行車記錄器就變成了熱賣商品,幾乎與智慧手機一樣,每車幾乎必備一台行車記錄器。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不管是「尚未消費」的用途,或是試著去探勘及察覺,某個商品未被發現的各種可能用途(克里斯汀生將之稱為「發覺顧客要完任務」),就能幫助行銷人找出新的消費需求──行銷目的及作為,是在創造需求。
 

米勒:用途冒出來之後,需求也會因之浮現,然後市場也就隨之而來了。
 

----------------------------

如何覺察「用途需求」?


克里斯汀生認為,創新的第一個步驟是先要能「覺察」出顧客想達成什麼任務,這個程序便是「發覺用途」──「問題不在於你使用的工具,而是你在找什麼,以及如何把觀察到的東西拼組在一起」。
 

用途分析不需要你拋棄已經蒐集到的資料和研究;人物、人種研究、焦點團體訪談、顧客訪談、競爭分析等等,都可以作為「發覺洞見」的起點,只要你從恰當的視角觀察就可以了。
 

克里斯汀生指出,「企業一旦把眼界拓展到同類競爭以外(和自身對顧客需求的視野之外),突破性創新的市場可能遠比傳統的競爭規模還更大;但你不去找『尚未消費』的消費者,就永遠看不到他們」。
 

像這樣,「用途觀點可以大幅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從原本看不到成長的地方,發現強大的成長商機。事實上,一個市場若是看起來沒有成長空間,那可能是用途界定不當的徵兆,(有可能)全然不同的成長機會可能近在眼前(遺憾的是你卻與之擦身而過)」。
 

本書舉金百利克拉克公司開發出「成人紙尿褲」這個新需求市場為例。
1980年代時,金百利克拉克公司發現了可以為失禁的成人(通常是病人或老人)解決痛苦問題的商機,首度推出一款名為「利清爽」(Depend)的產品,為了不讓它看起來像嬰兒紙尿褲而引來消費者的負面感覺(羞恥感和焦慮感),金百利克拉克刻意為產品標名為「內褲」、而不用「紙尿褲」之名。

 

可以看出來,在行銷上,「成人紙尿褲」的問題就和「治香港腳軟膏」或「治痔瘡軟膏」的行銷問題一樣,深受負行銷之害,當金百利克拉克花時間去瞭解消費者想要的用途以後(包括重要的情感面問題),他們明白他們必須開發全新的材質和技術,以便生產出一個看穿起來都像是一般內褲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也設計得和一般內褲的包裝很像,可以直接看得到產品,最後他們成功開發出一個熱門商品,並將此產品的類別重新定名為「成人護理」產品。
 

----------------------------

贏在「覺察顧客的用途需求」的點上


《創新的用途理論》一書,是從「用途理論」這個新視角去談創新,本書也提到了諸如UBer、Zipcar等這些新電商,克里斯汀生的著眼點是這些新創企業的創辦者們,因為看出了新的「需求用途」,從而得以有一個好的創業點子做為企業好的開始。
 

誠然,「用途理論」可以為企業開啟創新之門。
不過,米勒在此也必須提醒這些新創企業,在發覺出用途之後,商業模式也必須及時跟上;創新的商業模式仍需要有更多完熟的機制設計做配合才行。

 

創新的第一個重要原則是:創新來自於不滿足!

所以,察覺消費者的消費未滿與需求用途,可以幫助企業發掘出創新的新素材或新點子。
 

另一個創新的重要原則是:你如何選擇以及做決定!

除了上半場的「什麼因素促進顧客做出選擇」(要或不要,要什麼、不要什麼,為何要)的創新能力(覺察力)之外;下半場的策略能力(商模力)也很重要!
 

如果仔細觀察,你能發現,近代這些以創新聞名於世的新創企業,他們所展現的創新形式其實多屬於商業模式方面的創新,可見,商業模式才是關鍵。
而且,這些新的創新形式必將更著重於策略能力和對商業模式的認知能力。

 

~以下引述自Adrian J.Slywotzky 的《利潤模式》(Profit Patterns)

「擅長商務模式認知的人,往往知道如何在對新手而言是個看似紊亂的局面中理出頭緒來。他們看到的不是紛亂的局面,而是能在複雜的結構下,看出次第展開的策略圖像,進而發現隱藏於幕後的模式」。
 

----------------------------

最後補充:設定正確的「命題」很重要!


我認為,企業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要設定正確的「命題」。

米勒:「設定正確的命題,即是決定創新成功的因果」!


沒能洞見顧客想要達成的任務,而無法覺察顧客真正的需求,因而設定了錯誤的創新「命題」,最後導致失敗,這便是「創新成功或失敗的因果論」。
而「設定正確的命題」會有兩個關卡:「界定正確的問題」與「找對正確解決問題的命題」,這兩個部份,你必須都要做對才行。

 

制定策略或商業模式,先從命題設定開始!


企業行將制定何種策略或商業模式,會與其用以解決問題之命題設定有關,當目標市場及消費者對象不同,所設定之能解決問題的命題亦自不同。
 

舉個例子,曾被評選為2009年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創立電動車公司Better Place的以色列科技金童「阿格西」(Shai Agassi),好多年前也曾意興風發地想要改寫全球汽車版圖,但最後Better Place公司在燒盡近十億美元的資金後,已於2013年5月黯然宣告破產。

 

image

(Better Place電動車&充電站  …  圖片來源:網絡)


Better Place公司執行長夏伊.阿格西(Shai Agassi)犯的錯誤是,他的眼中只見到自己想要的需求市場,也就是「賣新電動車」的市場,而沒看到消費者真正想要的需求用途,譬如二手車與租賃車的市場,阿格西只看見「被銷售」的市場,卻錯過了另一個更廣大的市場機會──「被使用」的市場。
 

~關於「設定正確的命題」我談過很多次了,文末附上一篇舊文摘錄~

 

【發表於:2020/05/21 ─── 米勒的行銷世界】

#《創新的用途理論》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 〔主要作者〕

---------------------------

~附錄~


設定正確的命題,即是決定創新成功的因果


前Better Place公司的失敗,就是由於他們設定錯誤的「命題」所致,原本Better Place公司預期能賣出10萬輛電動車,所以向雷諾日產預訂生產10萬輛車,最後全球卻只銷出2,500餘輛而已。

-------------

Better Place(樂土公司)是一家以色列的電動車先驅者,由人稱以色列科技金童的夏伊.阿格西(Shai Agassi)於2007年創辦,阿格西認為在全球暖化和油價攀升的時代,只要先解決電動車電池的充電問題,環保電動車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而他打算要透過革命性的電池交換站模式來重塑全球的汽車版圖。

 

雖然阿格西矢言幾年內要在以色列國境內售出10萬輛電動車、並要在全國廣設充換電站,但這些宣言與計畫沒有一個成功過;Better Place設定的目標是希望能成為電動汽車基礎設施的龍頭,所以決意要在以色列和丹麥各設置最多達2萬個充電站,Better Place為了克服電動車行車距離問題,不止建立電池替換站及開發快速替換電池的機制,最終還想要做電力網。2013年的5月26日,就在Better Place燒盡10億美元後申請破產了。

 

他把問題搞大了

阿格西一開始就想要將「充換電站」做到能普及到以色列全境這樣的「國家規模等級」的充換電系統,先不談充換電站的使用率與經濟效益問題,阿格西不但同時推動兩大計畫(大量推廣及銷售電動車、以及廣設充換電站計畫),而且最後又將後者整個擴大成為「全國電力聯結網絡」計畫,但是卻連任何一個計畫都做不好,而且後者的規模又異常龐大,阿格西的計畫不但主從不分,甚至於讓我只能以「整個就像是一坨漿糊,完全變成失控的計畫」來形容了。

總之,最後阿格西廣設「充換電站」的計畫,由於受到充換電站概念的延伸,使得他又另外將「電能系統(Energy System)架構」與「電力交易所」(Nord Pool)納入整個「電網」架構中,於是這項計畫變得愈來愈龐大了,Better Place的主願景反倒變成是發展「供電聯結網絡」。

喝牛乳未必要自己養牛

有人說Better Place的最大致命傷是他想要經營整個電力系統的完美心態拖垮了自己,充換電站必須要有政府的協助以取得土地,而不是由民間業者自己去做,但阿格西站在經營完善電動車系統的Better Place角度,卻想以Better Place企業一己之力去做出政府級的基礎建設,最後投資充換電站的成本遠高於電動車的成本,這就是Better Place最大的致命傷。

但這個評論只說對了一半,Better Place的迷思在於他一開始就想做大,就像早初有奉承阿格西的善佞者曾說「Better Place創造了一個輸電網系統,而不只是一輛輛的電動車」;然而,不管是四輪或二輪電動車,賣電動車就賣電動車,自家的電動車都還沒辦法大量普銷,就大肆宣稱自己真正要做的其實是賣電的事業,這不是極其荒謬、不知所謂的言行嗎?所以說,Better Place的敗筆的確是起因於他想要同時經營電力系統,一心二用導致無法聚焦才會兩頭空,而且他一開始就把計畫搞得很大,這點則是讓Better Place很快就覆滅的元兇。

-------------

該公司執行長夏伊.阿格西(Shai Agassi)犯的錯誤是,他的眼中只見到自己想要的需求市場,也就是「賣新電動車」的市場,而沒看到消費者真正想要的需求用途,譬如二手車與租賃車的市場,阿格西只看見「被銷售」的市場,卻錯過了另一個更廣大的市場機會──「被使用」的市場。

 

前美國總統柯林頓曾經提醒阿格西他的焦點擺錯了地方。

柯林頓看到的是每年新車銷售量只有5,000萬台,其數量遠低於新車的未消費市場,而每年二手車銷售量達7億台左右,所以不買車的消費者似乎是個很大的市場,也就是說為什麼一定只能做「購車市場」不可呢?或許「租賃模式」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功也不一定。


Better Place﹞案例,完整內容請參見:《掙脫困境:企業的十大困境》─第五章 「商業模式卡關困境」;P245~P251之「Better Place(樂土公司)」案例。
博客來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591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勒的行銷世界 的頭像
    米勒的行銷世界

    米勒的行銷世界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