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01

今天要延續上期未完的話題,來聊聊「想像需求」。
2000年時,我就想像著未來會出現這些商品,我對智慧手機的想像比2013年的智慧錶與穿戴裝置問世還早了13年:
1,手錶手機(手機長得像手錶一般大小,可掀式的錶蓋經展延即成了聽筒蓋);而未來的展延應換成「投影擴增」方式。
2,魔戒手錶(手錶長得像戒指一般大小,旋轉三圈即以光影像顯示出時間來);而未來的智慧手錶應該直接取代智慧手機。

但是,同樣地,當手機已經進入到智慧型手機時代之後,未來的想像需求應該也要更進化,而不能再以現今的智慧手機樣貌去當做想像的範本了,比方說穿戴裝置不該只是智慧手機的附屬配件,想像未來三至五年內的智慧手錶或智慧手環需求,應該要能完全取代現今的智慧手機,譬如可以石墨烯製成太陽能電池薄膜做為智慧手錶的錶帶或手環環體,這樣智慧手錶或手環自體便能持續供應及儲蓄電力,甚至石墨烯太陽能電池薄膜也可製成智慧衣譬如皮帶、包包或頭飾,當消費者穿戴這樣的服飾外出時,就等於隨身將行動電源穿戴在身上一樣。

此外,當然無線電力傳輸方式也不能只做「將有線變為無線」的改變而已,譬如目前無線充電的發展方向只是「將電源線充電變為不需電源線的形式,但是要充電的物體仍需與充電載體源進行實體接觸才行」,所以以手機無線充電為例,其中一種模式便是在手機外殼上須額外植入無線充電晶片,然後將手機置於無線充電基板上時便能進行充電,但是這類模式仍然不夠便利,因為使用者只能在有著「無線充電基板」的地方才能進行無線充電,甚至有為此而衍生出要比照建置Wifi據點模式的想法,據聞宏達電等企業還提出想要另外大規模設置公用無線充電基座的提案,然而這類只是將電源線取消的無線充電想法其實並不是成熟的好點子,無線充電與傳輸的未來想像需求也應該要更進化,譬如應該要讓它如同無線短波射頻一樣,無需透過「接觸」充電載體,也能完成充電與電力傳輸行為,這才是真正的「無線化」,如此未來的無線充電與行動裝置一樣,都可以成為穿戴裝置。

再者,又如「自動駕駛車輛」這類新商品概念的想像需求,得先由其市場設定的想像需求出發,必須先思考自動駕駛車輛的未來需求樣貌,而不是從既定的需求為本(目前的自動駕駛車輛一開始的目標市場,已被設定為是用以取代現有的私家房車),現在Google對自動駕駛車輛的規劃是先劃定了需求樣貌的標靶,其想像需求其實已然不全、並已受到囿限,這都是由於一旦未經想像需求便先預設商品樣貌,那麼就會掉入傳統的「商品導向」陷阱,所以想像需求必須從前端──也就是目標市場──就要發揮想像力,以「這個商品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做為想像需求的起始點,才不會讓後端商品化階段的需求想像陷入某種程度的僵固性,Google目前發展中的「自動駕駛私用車」在我看來就是如此,換個角度重新想,「自動駕駛車輛」若從「無人自駕車」的角度去想像需求,它最有發展的地方應該是在大眾運輸系統這一部份,可以成為未來的公車與TEXI,想像一下未來可以透過個人行動裝置的APP招車,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招到這種無人駕駛自動行駛的車輛,只要輸入正在候車的地點定位、及欲到達的地點定位,就可以查知幾分鐘後會有可服務的公車前來載你,而同時這類公車也不再有所謂的定型化路線、每部公車都是獨立運駛,會依先前乘客的叫車指令而隨時更設行車路線以滿足所有車上乘客需求,收費價格亦會依叫客率(叫客的冷門或熱門指標)及行駛路徑等變動之需求而變動。

拜大數據科技所賜,未來的公車不再是一成不變的定價、再沒有固定的行車路線、亦不再有固定的發車時間與站牌點,所以反而能服務更多人、而且同時會更富效率、且更為機動彈性、可以隨招隨停(從你用APP叫車的同時就有某輛最適的無人自駕公車會改變路徑到你所在的位置來,然後辨識你的手機APP訊號正確之後便讓你上車乘搭),這樣的未來公車,不是非「無人自駕車」莫屬嗎?反過來說,這樣的未來「無人自駕公車」需要具備的設計功能,並不需要時速可以達到一百公里,而是需要能防範歹徒在車內犯案的安全機制、以及能滿足搭乘者可以將之送達任何一處他想去的街道位址時,能提供他們尚稱快捷的安全時速就夠了,另外再加上舒適性與方便性…等。總之,「想像需求」可讓我們跨入未來的需求空隙,但是必須賦予其正確的想像方式。

【發表於:2016/01/07───米勒的行銷世界】

arrow
arrow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