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02

不管最終微軟能不能夠告得成鴻海,那都不重要,微軟此時提告,便是要威嚇中國官方、並連帶驅策中國手機商為之順服(這又是一招「狐假虎威」,以提告為名目,借川普之狐威恫嚇中方企業就範),於是微軟當然便有很大機會,日後可以向每年總計手機出貨量高達4.1億支的中國地區手機品牌商收取巨額權利金,這也就是郭董所說的,微軟是藉由向鴻海提告來「敲山震虎」。

此外,向鴻海提告的另一個戰略意義是,微軟將從這場訴訟中取得一些額外利益,透過這些個法律上的商業訟事戰役,也能得以間接強化並墊高他們對於自稱「擁有部份的安卓專利權」之法律支持,此即微軟「隔山打牛」之盤算。

------------------------------------

~《米勒新聞報讀》 19-03-15

日前,美國媒體報導微軟狀告鴻海未履約支付權利金,鴻海收到微軟提告的起訴書後,這個星期二凌晨(本月12日)董事長郭台銘先在個人臉書發出6點說法,並宣布將會於同日11點半於鴻海總部召開臨時記者會,並親自說明微軟告鴻海事件

微軟以鴻海未能依照2013年簽訂的專利協議支付權利金為由,在美提出訴訟。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則於12日,偕同集團旗下的富智康董事會代理主席池育陽,一同出席於鴻海總部舉行的「鴻海不向霸道者低頭」記者會,說明並予反擊。

在記者會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親上火線說明兩大重點:首先是強調鴻海本身不做微軟於訴訟中所提及的Android產品,故無侵權情事;其次說明微軟訴訟之圖謀,郭台銘指出,微軟提告的目的是想利用美中經貿談判之際,中國可能會偏向示弱,微軟意欲趁勢打劫;至於微軟收取專利保護費的主要對象應是以華為為主的中國手機品牌商,台灣只是代罪羔羊,微軟是拿鴻海當祭旗。郭董說,面對台灣代工廠遭逼迫,他要代表台灣產業,反抗微軟的霸道、霸權。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

相對於在記者會上,郭台銘直言批評微軟向鴻海興訟「顯然是心虛」,代表富智康發言的池育陽發言則較溫和,但他也認為鴻海這次是遭到池魚之殃(指授權金理應是由授權業者向品牌客戶索取,與代工廠何關)。池育陽指出,2013年迄今,微軟都是跟品牌廠商談判,而且品牌客戶也要求「供應商不得提供訂單數量金額、不同意代為協商、不得代為繳納權利金(費用)。」

同日(本月12日),微軟亦發表簡短聲明:「微軟十分重視合約承諾,也期待其他公司給予同樣重視。3月8日所提起的法律行動,僅單純是在行使2013年與鴻海所簽訂之合約中,針對提供報告及稽核的相關條款權利。微軟與鴻海的合作關係十分重要,目前也正積極努力解決雙方分歧。」

------------------------------------

「微軟告鴻海」新聞事件要點:

本月12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先是在其個人臉書上,披露「微軟告鴻海」此事乃微軟別有所圖,旨在趁勢打劫,意在敲山震虎(※1)。

「微軟主要收取專利保護費對象是以華為為主的中國手機品牌商,但當此中美貿易糾紛動盪之際,轉而面向弱小的台灣,逼迫台灣代工廠,代他們收取轉付,既可以不得罪中國客戶與網民,又可以收到他們不合理的專利保護費。」

-------------------

※1、郭台銘臉書粉絲團的6點聲明

(以下是郭台銘臉書粉絲團-「不向霸道者低頭」全文):

今日凌晨才收到微軟告我們的起訴書,向大家分享如下:
1. 微軟告本集團顯然心虛,在我們正式收到起訴書之前,竟搶先發佈新聞,意在敲山震虎,詐取不當專利保護費,而不專注在法律訴訟的內容。

2. 微軟主要收取專利保護費對象是以華為為主的中國手機品牌商,但當此中美貿易糾紛動盪之際,轉而面向弱小的台灣,逼迫台灣代工廠,代他們收取轉付,既可以不得罪中國客戶與網民,又可以收到他們不合理的專利保護費。

3. 微軟目的是向華為索取使用Android的專利保護費。但值華為事件正在全球沸沸揚揚,如果此時告華為,則微軟必需面對華為強烈的訴訟反擊及廣大中國用戶,懂道理的年輕網民來一致抵制微軟產品。

4. 微軟做為全球軟件霸主,本應向美國Google 或全球的Android授權使用者收取保護費,反而只向中國廠商收取,其目的很清楚,就是利用美中經貿談判,中國會偏向示弱求取貿易和平之時機,在大陸Android 使用商抵抗力最弱的情況下趁勢打刧,可謂機關算盡。

5. 鴻海公司本身不做訴訟內Android的產品,故絕不會有侵權的事項。

6. 今日是我前妻仙逝14周年忌日,我本人要上山去祭拜及懷思,故只能放棄在墓園與我愛妻吃一年一次的心靈午餐。在11:30會趕下山在鴻海土城總部召開臨時記者會,向大家報告說明微軟的霸道。

#不向霸道者低頭
#記者會說分明

***********************

米勒的行銷周報2019/03/15


一、米勒爬梳及總整理,鴻海回應的六大重點:

1、郭台銘說,鴻海專注於iOS裝置生產,Android產品則由富智康負責,鴻海本身並未製造涉及微軟訴訟中所提及之Android產品,因此不會有侵權問題。

2、微軟告鴻海拿不到一毛錢,為何8年前的事情卻在這個時機提出來,微軟就是看準美中貿易戰即將達成協議,這樣做目的是想利用鴻海來「敲山震虎」。

3、郭董直接點明微軟的真正目標,根本是想向華為等中國手機品牌大廠收取權利金,他也炮轟微軟這種做法(向鴻海提訟),讓台灣與鴻海成為代罪羔羊。

(郭台銘所言之意是:微軟要收保護費這檔事,「這是美國跟美國的戰爭」、「是壟斷跟非壟斷的戰爭」,根本上,微軟要告的對象都不該是台灣與鴻海)。

4、郭台銘指微軟是間接收費的第三者,微軟要針對使用安卓系統的廠商收費,只因為微軟認為安卓與其之間有侵權的問題,但這裡面還有很多法律的漏洞。

5、鴻海集團強調自己只是代工廠、不是品牌商,而且鴻海的客戶在合約中也以白紙黑字提示鴻海,不能代他們給付任何有關安卓的權利金或者專利金。

(鴻海客戶早已向其言明:「我們不同意供應商以任何形式披露任何產品代號、銷售數量、型號等等,也不得代為繳納任何有關安卓權利或者專利金…」)

6、對此事件,郭台銘炮轟微軟不向Google提告,反而跟代工廠提告要求收費,以收取不合理的專利保護費,郭台銘除了痛批微軟是「軟土深掘」之外,也痛批微軟此舉是「持續PC時代迄今的壟斷霸權心態」,並暗諷微軟不思長進。

(郭台銘在記者會中,炮火四射地痛罵微軟的後繼者們,為了繼續想要延長PC時代帝國美夢,不思未來的改進,反而延用過去老的遺產,繼續收取不合理的保護費。)

郭董的意思說的很直白了,微軟控告鴻海乃師出無名,實則意在敲山震虎。

------------------------------------

二、避談爭議關鍵,以訟搶得先手

微軟聲稱擁有Android的專利,其實才是整起事件之起由,是整個訟事之關鍵點、也是微軟所有戰略及圖謀的原核。這裡頭,其實有三大重點,然而,微軟避談這些爭議關鍵,而是以訟戰來為自己搶得先手,這便是微軟聰明的地方。

微軟控告鴻海未依2013年專利協議支付給該公司權利金,究諸此起事件,當然是微軟炒作的成份居多,而其間關鍵在於微軟與鴻海之專利協議內容,這裡頭,該協議與控告之權利金的關鍵核心,則又全繫於「Android」這一個點上。

一、Android明明是Google免費開放使用的開源程式,為何微軟卻聲稱擁有Android的專利,向相關廠商收取權利金?

原因即在於,微軟主張Android系統侵害微軟多項專利。

二、微軟為何不直接向Android開發業者Google收取權利金?
由於Google並未靠Android直接獲利,所以微軟若將提告目標指向Google,判決獲勝的機率高,因此微軟便將瞄點對準Android裝置商。

三、微軟要向之收取授權費的提訟對象,為何不是那些使用Android、能藉由營業而有獲利行為的Android品牌製造商,而是拿鴻海這樣的代工廠伸刀呢?
這裡頭自然是藏有很多貓膩,簡單說,一切都是微軟的戰略及盤算,而且,還不只是郭董所見及其言之「微軟是機關算盡」這樣而已。
(為何微軟要告鴻海,後面米勒會詳做分析)

四、為何微軟敢有恃無恐地提告,而且是拿代工廠「祭旗」?

按理說,專利授權費用,應該是向使用(Android)的品牌業者收取,而非拿代工廠開刀,事實上也是如此,微軟先前本來就是這麼做了,只是之前他收取保護費的對象不是中國的品牌業者,而是三星、LG、宏達電、宏碁…等品牌商。
至於這次拿代工廠鴻海「祭旗」,則是另有所圖。

------------------------------------

三、微軟告鴻海──隔山打牛,以虛擊實

令郭台銘忿忿不平的是,微軟不敢告谷歌,只敢動代工廠。

郭台銘說:微軟想收專利保護費,對象是中國大陸手機品牌,但美中貿易戰未歇,因此微軟面向弱小的台灣、逼迫台灣代工廠代替中國大陸品牌收取轉付,既不得罪中國大陸客戶(網民),又可以收到專利保護費。

按米勒觀點,微軟控告鴻海,不僅是要「敲山震虎」、意圖染指中國手機品牌廠這麼簡單,實際上,微軟還暗中使了「隔山打牛」這一招。

因為,微軟不管向誰控告,他提告的另一個私藏理由,很可能是想「以提告之行為」,來鞏固其堅稱「微軟擁有對於Android(安卓)部份相關專利權」,而此次微軟選擇向鴻海提告,一方面是基於鴻海乃是全世界第一大的智能手機裝置代工廠,具有極高指標性,二方面是微軟不向與其自稱「擁有部份的安卓專利權」有直接關係之Google交戰,而是選擇向第三方的代工廠開刀,這裡頭的戰略意涵如下:

 

微軟的多重戰略算計

一者,微軟向Google提告未必有勝算,但一旦提告後若是討不了好處,屆時微軟將喪失其自稱擁有的「(安卓)部份相關專利權」,既然勝算不高、風險也大,而且還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故就戰略論之,與Google直接開戰並非上策。

故而,微軟避開Googl,而向「身為專利權之爭的第三方角色」之鴻海提告,如若鴻海畏戰,或是為了不願得罪微軟而乖乖交付保護金,那麼微軟自能收到直接的獲利(自此可不斷向鴻海收取權利金),而且還能如郭董所言獲取「敲山震虎」的外溢效益;即使此次碰到鴻海強勢反擊了,鴻海也只會從代工廠的立場去做訴訟反擊而已,因此於「微軟擁有部份安卓專利權」之爭訟,不會有一絲一毫的牽動,而此時,微軟的兩個戰略利益(敲山震虎及隔山打牛)則已輕易入手。

值此美中貿易戰之際,微軟覷準風頭而選在此時出刀。微軟提告只是手段,訴訟時間拉得很長也無所謂,震懾才是目的!

不管最終微軟能不能夠告得成鴻海,那都不重要,微軟此時提告,便是要威嚇中國官方、並連帶驅策中國手機商為之順服(這又是一招「狐假虎威」,以提告為名目,借川普之狐威恫嚇中方企業就範),於是微軟當然便有很大機會,日後可以向每年總計手機出貨量高達4.1億支的中國地區手機品牌商收取巨額權利金,這也就是郭董所說的,微軟是藉由向鴻海提告來「敲山震虎」。

此外,向鴻海提告的另一個戰略意義是,微軟將從這場訴訟中取得一些額外利益,透過這些個法律上的商業訟事戰役,也能得以間接強化並墊高他們對於自稱「擁有部份的安卓專利權」之法律支持,此即微軟「隔山打牛」之盤算。

也就是說,微軟已算準了,鴻海反不反擊,微軟都佔盡了最大的利益,最多就是鴻海看透了微軟的狼子野心,而與之徹底決裂翻臉而已,但是商業場上本來就是以和為貴,再加上微軟事後又賠上笑臉,想來也真怪異,微軟既已主動挑事向鴻海提告了,在鴻海記者會後卻又以一篇軟趴趴的簡短聲明,將這次的訴訟,輕描淡寫地以「本公司3月8日所提起的法律行動,僅單純是在行使2013年與鴻海所簽訂之合約中,針對提供報告及稽核的相關條款權利。微軟與鴻海的合作關係十分重要,目前也正積極努力解決雙方分歧」來回應鴻海的怒火。

由此可見,微軟的這場訴訟,在看似「只是無奈因之、並無意與鴻海為敵」的柔軟身段背後,其實隱藏的是外界難以知悉、更多的微軟真面目,而這是此一事故之當事人(鴻海)也難以察覺、看不見的多重戰略算計呀。

是以,基於「多重的戰略算計」,這才是微軟告鴻海的真正用意!

-------------------------------

四、新聞點之外,談「壟斷與開放」

在這則新聞點之外,米勒想再談一談「壟斷與開放」

微軟向鴻海提告,站在郭台銘的角度,他看到的是,微軟以霸權之心態、行霸權之行為,其背後的圖謀是要趁勢打劫、敲山震虎。郭董更痛批,微軟不但想要繼續收取不合理的保護費,而且不敢向強者提告,而只會欺負弱小。(如換個更難聽字彙,這種行徑就是「吃乾抹淨」之餘,而且還「柿子挑軟的吃」)。

郭台銘說,微軟向鴻海提告這件事,他想了一個晚上,為什麼他不直接告我們的客戶呢?為什麼不去告中國手機品牌(華為)大廠呢?,最後他想出了其中的原由是:「微軟的心態還留在PC的時代,Wintel的時候予取予求。在PC的時代,微軟與英特爾聯手,幾乎是壟斷了全世界,HP、康柏、IBM、東芝等賣多少台PC和NB都要跟微軟報備」。

郭台銘說,現在iOS崛起,安卓是開放的平台,這次美國公司與美國公司之間的戰爭,應該是微軟跟谷歌之間的戰爭,不敢跟谷歌收費,卻跟跟品牌廠、代工廠收費,微軟這種霸權心態,從PC時代一直到現今,不得出此下招,我現在是很同情它,比爾蓋茲用了這些高層主管,只想用過去的老舊遺產想要延長PC時代帝國的美夢。

---------------------------------

郭台銘提到了「壟斷跟非壟斷的戰爭」。

2014年,微軟新執行長納德拉上任後,五月份在發給員工的公開信中表示,「Wintel」,科技業的未來事業重心是在雲端與人工智慧(AI),實體與虛擬世界逐漸混合,將重新定義人類對於環境、行為、事物的體驗。

事實上,納德拉已經明白「Wintel」(指微軟加英特爾的壟斷)時代已經過去,那麼,為什麼微軟又要做這樣子的霸權行為呢?

除了以上所提的戰略算計之外,
或者,他這麼做的理由也可以很單純,也許只是因為過往在PC方面權利金的收益部份下滑,該部門主管直接想到的就是想方設法多從其他地方撈點錢而已,所以才會把心思動到鴻海身上。

前文《微軟如何重返榮耀?》談到了,去年11月30日,美國那斯達克股市開盤後,微軟股價正式超越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企業,微軟得以重返榮耀的原因,正是由於微軟甩開了Wintel思維,微軟最大的轉變關鍵就是轉向雲端,這是令微軟重新蛻變成高成長企業、股價也隨之扶搖直上的主要因素,納德拉上任之後,用更開放的態度、及發展更多元的獲利,是令微軟重回世界之巔的最大功臣。

微軟Office業務佔整體營收的28%,是微軟最大的收入來源。第二名是雲端平台Azure、商用軟體、伺服器軟體業務。第三名是XBOX和遊戲業務。第四名才是Windows,如今Windows只佔微軟整體營收的9%而已。

---------------------------------

微軟告鴻海──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又或者,理由也可以更複雜,或許微軟高層尚有其他更深層的戰略考量。

這裡面,米勒要說說四年多前的一篇舊文,也收錄在我的書中。(※2)

在前數位時代的舊世界裡,企業深信「持有控制權,才是保護品牌的唯一方法」,這就是蘋果電腦不在乎產品是否被大量製造的原因。(米勒)

--------------

掙脫困境:企業的十大困境這本書中,米勒除了點出微軟在後PC時代的困境外,同時也指出做裝置的品牌商須放掉Wintel束縛,而平板是個轉型及破格的絕佳媒介,並鼓勵行動裝置商應有大膽逐鹿新PC市場中原的雄心,可惜這些品牌商都是些扶不起的阿斗,沒有爭勝做大的心志、更無洞悉未來的遠識。

˙行動APP的茉莉花開了,行動裝置與新PC開始融合

手持裝置的即時通訊APP將是促成這一波(第三波)數位革命的茉莉花,當茉莉花滿地開花之後,後PC時代亦將成形,屆時不只是行動裝置獨領風騷,PC也有機會改頭換面捲土重來,這個全新的PC時代,我稱之為後PC時代。

在後PC時代,即時通訊APP於所有消費性電子產品是以無縫接軌的完美型態融合,這代表行動裝置與新的PC──此兩者將會以即時通訊APP互盟血親關係。所以大無畏的行動裝置商啊,自今日起,且大膽逐鹿新的PC市場中原唄。(※2)

--------------

四個重要的論述點:

其一,安卓可能是威脅微軟PC霸業的死敵。

其二,平板可以成為取代筆電的新殺手級應用產品。

其三,「新PC」仍有可為,但是品牌製造商要先擺脫以Wintel架構去做產品的舊思維。

其四,掌握以上珠璣,要挑戰微軟甚有機會,甚至能教微軟丟了PC江山。

微軟硬要收取Android(安卓)權利金,更深層的戰略考量即是如上所指,「安卓可能是威脅微軟PC霸業的死敵」,納德拉或許深怕有朝一日會有PC品牌商想通了這一點,或是其他新的裝置商(Google、亞馬遜、或其他現有智慧裝置製造商、或新的智慧裝置製造商),從平板或手機上看到了機會,一旦他們主動出擊,就有機會挾新的破壞性創新,只要被其他人搶先一步、重新定義了「新PC」(非Wintel架構),甚至有可能會危及微軟原本的PC霸權與江山。

遺憾的是,這些品牌裝置商不長進、也無識見一搏。

-------------------------

正因為Android(安卓)也是微軟心中「最軟」的一塊軟肋,如果被人先剜出來取用了,微軟有可能進退無據,所以,微軟才要先下手為強,在安卓權利金這一池春水攪得愈渾愈好,能趁勢打劫就劫,能敲山震虎就敲,能隔山打牛就打,能混水摸魚就摸,總之,攪得愈黃愈好,這樣其他人就會更想避開躲開,便不會有心於「以Android反撲微軟」的心思了。

微軟自2007年開始向免費及開放原始碼軟體開戰,便指控Linux作業系統、OpenOffice與隨後的Google Android侵害微軟數百項專利,之後更藉此向三星、LG、宏達電、宏碁等多家Android裝置製造商簽署Android授權計畫協議。

而多數廠商為避免不必要糾紛,也只好簽署。根據野村截至2013年的估計,微軟一年從Android智能機製造商收取到的權利金約20億美元。

如今看來,那些包括PC與手機的舊有品牌裝置商們,確實如其所願,既守舊又怕惹事,只能乖乖被微軟的一紙協議綁住,其後若是微軟要開啟戰端訟告,彼等也只能任其宰制,便更無餘力及他想,主動與微軟拼搏,挑戰新PC霸權了。
 

那麼這次事件,無端被攪進來的鴻海,可以怎麼做呢?

米勒建議郭董,既然厭惡微軟欺壓台灣與鴻海,鴻海大可以更強硬一些,不要只是開記者會反擊、及以應付訟事來反抗微軟的霸道、霸權。也要跨足自有智能裝置、及自有品牌的鴻海,此刻何不轉守為攻?

昔日,劉邦與項羽見到秦始皇出巡,劉邦喟曰「大丈夫應若是」,項羽心念「吾亦可取而代之」。與其只能挨打或引首就戮,鴻海不如順勢射下微軟,趁這個機會,自是一拔微軟虎牙的時候到了。

 

【發表於:2019/03/15 ─── 米勒的行銷世界】

---------------------------------------

※2、《掙脫困境:企業的十大困境》一書
誠品書店: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84772601741

米勒在掙脫困境:企業的十大困境這本書的﹝附錄一:新PC&行動裝置漫談﹞中,除了談到「穿戴裝置與平板」的看法之外,還提到了「作業系統之爭延燒至PC――開放將取代壟斷」,這裡面自亦談到了蘋果與微軟(微軟才是主角)。

--------------------

茲摘錄其中幾段內容:

摘要:

APPLE不但堅持必須掌控硬體裝置的所有元件控制權才能控管品質,即連軟體也不願讓他人染指,所以多年來蘋果公司一直斷然拒絕將麥金塔作業系統授權給同業使用,這種「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封建思維,使得蘋果公司雖能藉由創意獲取相當的名聲與實利,市場卻一直無法坐大。相較於APPLE拿著棒槌自己獨玩的心態,早期亦非「開放」教派信徒的微軟雖然也奉行「壟斷」主義,但微軟的策略觀點和業務模式就比APPLE務實多了,當時比爾蓋茲已預見到IT產業第一次典範轉移即將發生,軟體將是取代硬體的制勝關鍵,所以決定不碰硬體只專心做軟體就好,此後微軟以「授權」這獨孤一式「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就其電腦業界霸主地位、完全壟斷PC作業系統市場。

‖開放乃強

作業系統與裝置的混血──

蘋果一貫以來的態度都是自行開發硬體和軟體,從不假手於外人之手,之前的iMac電腦是如此,之後的iPad和iPod也是如此,到2007年蘋果發表iPhone大獲成功之後,更讓賈伯斯堅信為了追求將軟硬體與內容整合成一個裝置,以達成預期上的完美,必須放棄對外開放而堅守自行開發的這條路線是正確的選擇;當然賈伯斯不願讓外部軟體開發商涉入軟體設計及內容開發,背地裡還有另一個更大的理由,就是要確保蘋果的核心價值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畢竟前有微軟昔日藉著幫IBM設計作業系統的機會而成就微軟霸業的先例可為警惕,賈伯斯可不想讓任何人有機會乘勢坐大而成為蘋果日後的競爭大敵。

這便是蘋果電腦不在乎產品是否被大量製造的原因,APPLE不但堅持必須掌控硬體裝置的所有元件控制權才能控管品質,即連軟體也不願讓他人染指,所以多年來蘋果公司一直斷然拒絕將麥金塔作業系統授權給同業使用,這種「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封建思維,使得蘋果公司雖能藉由創意獲取相當的名聲與實利,市場卻一直無法坐大,乃至於在2007年蘋果推出iPhone後,賈伯斯也不願讓外部軟體開發商為iPhone開發App,擔心這會妨礙iPhone的核心功能,但是一年後蘋果想通了,決定改變策略推出App Store,才造就了蘋果App Store在2013年營收衝破百億美元的榮景,而蘋果單單從這些外部軟體商貢獻的抽成獲利就獲得了超過30億美元以上的額外營利,可見在新數位時代唯有「開放」才是正途,死守壟斷策略只會讓自己的格局愈做愈小而已。

在「前數位時代」的舊世界裡,企業深信「持有控制權,才是保護品牌的唯一方法」,但在「新數位時代」的新世界裡,Google向世人證明這套方式已經過時了。

相較於APPLE拿著棒槌自己獨玩的心態,早期亦非「開放」教派信徒的微軟雖然也奉行「壟斷」主義,但微軟的策略觀點和業務模式就比APPLE務實多了,當時比爾蓋茲已預見到IT產業第一次典範轉移即將發生,軟體將是取代硬體的制勝關鍵,所以決定不碰硬體只專心做軟體就好,此後微軟以「授權」這獨孤一式「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就其電腦業界霸主地位、完全壟斷PC作業系統市場。過去,微軟和蘋果都各自以其不同的控制方式去主宰他們各自統轄的領地,雖然微軟在坐大之後以絕對的壟斷逼退了PC作業系統、文書處理器與瀏覽器..等眾多競爭對手,而在PC軟體業一家獨大了近20年,但是這個情勢難保不會因為「平板時代」的來臨而解離?

˙行動APP的茉莉花開了,行動裝置與新PC開始融合

手持裝置的即時通訊APP將是促成這一波(第三波)數位革命的茉莉花,當茉莉花滿地開花之後,後PC時代亦將成形,屆時不只是行動裝置獨領風騷,PC也有機會改頭換面捲土重來,這個全新的PC時代,我稱之為後PC時代。在後PC時代,即時通訊APP於所有消費性電子產品是以無縫接軌的完美型態融合,這代表行動裝置與新的PC──此兩者將會以即時通訊APP互盟血親關係。所以大無畏的行動裝置商啊,自今日起,且大膽逐鹿新的PC市場中原唄。

-----------------------------------

‖微軟與「前PC」

今天微軟可能因為Word、Excel、Power Point這些Office文書套裝軟體的功能比市場上其他表格程式軟體都好用而鬆懈,而且確實即使其他軟體功能比之不差,人們也總是較偏愛慣性使用的物品服務,而且對於檔案轉換也感到不信任而傾向維持繼續使用微軟Office軟體與Windows作業系統的現狀;然而微軟錯過的恐怕不只是行動裝置的市場切入時間點而已,被微軟一直漠視的還有另一件事,那就是一直在旁邊虎視眈眈、隨時在等待機會乘隙而入的Google。

微軟Office軟體與Windows PC作業系統的潛在破壞者Google,始終都沒放棄想要打入文書套裝軟體市場的努力,這些年來Google在行動裝置以平板大勝微軟之後,如果我是Google的執行長,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徹底擊沉微軟的PC航空母艦,消費者受到平板使用體驗的激勵之後,Windows的影響力已經無足輕重了,接下來要對付的只剩下Office軟體而已,而最佳的攻擊時間點,則應選在微軟設定之PC換機潮之前夕。當消費者要換PC新機或新購微軟Windows(Office隨同Windows被包裹化出售)時,在平板行動裝置Android的前導下、加之Google有免費軟體及服務側誘助攻,再加上反微軟壟斷勢力於後催促,原本阻礙「使用者轉換」的因子有可能霎時豬羊變色,成為驅策消費者棄微軟陣營PC、轉就Google陣營PC的轉折因子也說不定,當然前題是Google必須要能推出有力、能吸引消費者目光的「新PC」產品才行。

微軟在2014年4月8日即停止對Windows XP支援,以脅迫使用者更換PC時使用微軟新的作業系統,不過微軟所打的這個如意算盤,果然再次落空,Windows及PC的市占率仍然持續消沉,所幸市場競爭者的警覺性不夠,因此微軟該慶幸的是,此舉所幸既沒能催促Google等競爭對手加快腳步反撲、也未引發消費者反感、幸而沒能成為驅逐微軟的催命符。隔年(2015年)之後,微軟總算才理解到開放的真締、並願意花時間重新去思考及重新解釋新PC的定義。

2015年6月8日,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暨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在微軟Win 10上市前,洪小文提到的關鍵字便是:「新PC」(此與我前述「PC不死,只是重生」之說法不謀而合,微軟所謂之「新PC」,我則稱為是「(個人)廣行動裝置」)洪小文發表微軟重新定義PC裝置定義之宣言,要將舊PC由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轉變為Personal Computing(個人運算)裝置;可惜的是微軟版的「新PC」還是沒有徹底翻轉舊PC的概念,因為微軟仍然無法跳脫Wintel架構。

--------------------------------------

arrow
arrow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