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7-02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2107730972701053
雖然全聯以便利取勝,但家樂福在某些地方也有強項能與之相抗,就看家樂福懂不懂得掌握箇中「眉角」,以長板攻全聯之短板,比方說,全聯貨架貧乏單調,那便是其一大致命缺點。
又比方說,家樂福除了自家賣場之外,還有許多餐廳和品牌大櫃,這幾年還引進了運動用品專業賣場迪卡儂進駐,另外,很久之前家樂福就開出了許多「異國化商品」特區等等,這些都是全聯所沒有、也做不來的短板,而這些只是家樂福「大者恆大」的諸多反撲優勢之一,只要家樂福願意,大可用專區策略來蓋過全聯那些「單點爆出」(生鮮、鍋品、麵包…等)的風采。

-------------------------------

上一篇《全聯尬家樂福(1):家樂福喊賣台灣 原因究竟為那樁?》談到,量販店、超市與便利超商,原本涇渭分明的三種業態,隨著零售競爭的白熱化,此三界早已互相滲透、並有部份彼此互被同化了,尤其在量販店與超市的競爭方面,雙方更是互踩地盤且競爭愈趨激烈,其中的兩大主角正是全聯與家樂福。

此外,全聯尬家樂福,就上半場的局勢看來,全聯的營運狀況好像持續上揚中,包括現有的「千店」門市優勢(消費者購買方便),以及先行佔據有利的市場定位(價格經濟實惠);而家樂福似乎正處逆風,營運業績有往下掉的跡象,雖然家樂福打算以「Market便利購」超市試圖反撲,但最終能否遂心猶未可知。

image

(圖:全聯尬家樂福 ── 組圖      ……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要繼續關注的,是全聯與家樂福互尬,下半場的爭戰將鹿死誰手?
米勒要帶大家看的,不是巨觀的門市布局,而是雙方細膩的戰略攻防!
家樂福能反敗為勝或全聯一路挺進到終場,這裡面看的是誰能先覺醒
?!

-------------------------------

全聯家樂福爭霸 量販超市白熱化

生鮮和日用品及食品,是家樂福與全聯競爭最為激烈的兩大商品類項;以日常消費的習慣而言,全聯勝於家樂福,這絕對是讓家樂福感到最乏力的一大痛點。

不過,全聯與家樂福的戰場並不只有這裡,在全聯全面導入生鮮成功之後,隨著門店和貨架愈開愈大,接著全聯的胃口也愈變愈大了,更多的貨架空間也代表更多的市場戰線,這幾年來可以發現全聯已開始啟動全面的「蠶食策略」,而對象自然是量販店,首當其衝的受害者自然就是同樣立足社區型家庭採購的家樂福。

從這兩年更可以明顯看出來,全聯已經在很多地方都和家樂福互尬了,從尬生鮮、尬冷凍與冷藏商品、尬蛋糕甜品、尬火鍋(鍋物湯底)、再到尬現做麵包等,全聯早已打定主意,一次抓出一類商品,貨架上便是與家樂福對尬之戰場,全聯每開出一條品類戰線,每個品類後面代表的可都是動輒百億到數百億的市場呢。

----------------------

(全聯與家樂福仙拼仙)

事實上,如果要對全聯與家樂福做出評比,在看好度方面,支持全聯「比較好買」的網友似乎更多些,因為家樂福量販店的賣場地域比全聯門市大出許多,如果消費者只是想買些常會用到的日用品及食品、或是"尋常的"生鮮與冷藏商品和蔬果,這些物項在家樂福與全聯都差不多,但是消費者若是選擇去規模較大的家樂福採購,就得繞完一整圈賣場才能結帳,對於許多人來說當然會感到去家樂福較為不便。

一般來說,如果只是要買小品項或常用到的日用品,去全聯購物,二十分鐘內就能完成採購,如果很趕的話5分鐘也能搞定離場,以這種採購需求來看,去一趟家樂福得花上半小時到一兩小時,如此就嫌很多餘了,除非是想要進行一場深度採購,或是順便去賣場區域內附設的餐廳用餐。

然而,雖然全聯以便利取勝,但家樂福在某些地方也有強項能與之相抗,就看家樂福懂不懂得掌握箇中「眉角」,以長板攻全聯之短板,比方說,全聯貨架貧乏單調,那便是其一大致命缺點。

--------------------

關於「眉角」,我舉個例子,在比價方面,有一陣子家樂福對價格很疏忽(如果在全聯購買的價格還比家樂福便宜,那家樂福就完全不必混了),所幸後來家樂福又注意到了「比價」維護這件事。

不管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是否會因價格便宜這一點,就捨棄便利性的全聯而到家樂福購買,但是「價格較優惠」是零售業最基本的準則,即使不同業態的便利超商可以不管比價,但全聯當初也是靠著這個訴求一點一點爬上來的,更何況是量販店,「我的比價更便宜」,那只是眾多零售業經營者最基本的要素而已。

此外,「購買」這件事本來就是一種習慣,而習慣是須靠一點一滴累積而來,首先要建立的是某種印象,然後祭出某項能令消費者動心的定位訴求,全聯的「新經濟美學」便靠著「全聯先生」以及一連串密集的廣告投資,再加上經年累月的「集點換購」促銷助攻,終能讓全聯奠下如今的零售霸主地位。

所以,我要說的是,雖然「比價」只是一個小細節,但卻是家樂福必須固守的基本盤,從「比價」衍生而來的另一個課題,則是更基本的商品管理,這一部份是更見微知著的零售業之細微「眉角」,也是家樂福止退全聯的一道「長板坡」,這地方會是決定全聯與家樂福,未來誰進誰退的關鍵戰地。

--------------------

又比方說,家樂福除了自家賣場之外,還有許多餐廳和品牌大櫃,這幾年還引進了運動用品專業賣場迪卡儂進駐,另外,很久之前家樂福就開出了許多「異國化商品」特區等等,這些都是全聯所沒有、也做不來的短板,而這些只是家樂福「大者恆大」的諸多反撲優勢之一,只要家樂福願意,大可用專區策略來蓋過全聯那些「單點爆出」(生鮮、鍋品、麵包…等)的風采。

家樂福要做的,一是以這些長板來全力碾壓全聯,二是在貨架上與全聯進行細膩的決戰,我認為只要家樂福有心要做好,策略擬定也正確的話,全聯未必是家樂福的敵手。

總之,比起全聯的「快速及便利的消費」特性,家樂福應該強化「完整及深度的採購」特性,並善用「大」之優點,那麼兩強開戰,會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

全聯家樂福 若全面開打 鹿死誰手?

雖然網友對於「全聯尬家樂福」似乎一面倒的看好全聯會勝,不過家樂福也不是沒有可擊敗對手的強項,而且全聯其實也有很多容易被攻擊的弱點。

---------------------------

1、全聯做的很糟糕的地方可不只一兩處

幾年前,徐重仁還在全聯的時候,引進超商管理風格,全聯的走道和貨架擺置尚能維持整潔通暢,現在則不然,如今全聯對於商品陳列的導向已完全為「多就是好」所主導了,走進全聯門市會發現,從總公司以降到各門市,都是以「擺滿擺多」為最高指導原則,各個門店無不希望儘量能將商品堆滿整個賣場之內。

走進全聯,舉目所見的是貨架間隔距被拉近了,為的就是能夠增加更多列貨架,走道上也常見堆滿一堆商品,全聯的管理人員以為這樣做就能賣出更多貨品,但其實增多的並不是商品的品項種類,而只是把原本應該放在後頭倉庫內的存貨,為了補貨方便而一古腦兒地統統堆到前頭賣場來了。

如今的全聯,在商品以及品項管理方面有兩大顯而易見的缺失:

一是商品品項單調化、欠缺多樣性,這跟全聯的廠商政策有關(寧少好管理),這一點全聯應該向好市多(Costco)好好地學習,光就全聯如今主打的麵包戰略來說,全聯的麵包品類及品項還難以和家樂福相比。

二是全聯賣場商品的陳列不僅毫無美感可言,而且疏於管理,除了商品堆滿走道並隨意被放置在賣場各處的這個管理問題之外,許多商品的價格陳列牌也經常疏於檢查,不管是才剛上架的新品或是促銷結束之商品,有時連價格標籤都沒有、或是價格標籤錯置,這些情況在全聯很常見。

全聯商品管理很糟糕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賣場員工被授命的「唯二」兩件事中,前主導者徐重仁「學小七」的管理風格已不復見,如今的全聯風格只剩下「將商品堆滿」(但不用管是否有「堆好」)、以及「不要讓顧客在結帳時大排長龍」而已。不過,後者是好的管理風格,前者則否,應避免之。(※1)

更糟糕的是,這兩大缺失在全聯的所有門店均已成常態,而且完全沒有人在意這檔事,上自全聯總公司、下至各店長與全聯所有賣場員工,都已服膺於這種「去美感」的新經濟消費主張,米勒認為,全聯若是放任這種粗放式的商品管理風格滋生,一旦這種商品管理文化逐漸成為全聯基因一部份,有損的是消費者對全聯更細膩的微妙觀感。全聯若想再上一層樓,有必要向誠品或無印良品學習賣場的美學管理,否則這樣粗陋的商品管理,只會讓對手有很大機會見縫插針。

除了賣場大小的差異之外,我認為全聯與家樂福最大的差異是管理風格,全聯以積極待客著稱、但卻因管理風格而疏陋於細;家樂福賣場雖大,但管理風格卻傾向於散漫被動。

對於雙方爭戰之未來結果預測,我藉孫子兵法這句話來提點全聯與家樂福──「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知己,每戰必殆。」

------------

※、講個題外話,全聯為了解決避免顧客結帳久候而發展出來的極簡SOP,便是「即時呼叫賣場員工支援收銀」(所以全聯賣場員工的完整訓練,必定會包含收銀結帳工作),有趣的是,這也意外地讓全聯的「請支援櫃台」,變成讓人會心一笑、極有特色的一句「口呼」──甚至超越了便利超商「歡迎光臨、謝謝光臨」的口呼──口呼變成全民話題兼全聯特色,乃是一項意外的收獲呢。

-----------------------

PS. 給全聯的策略建議:

1、加大店長賦權,將門市變成「特色店」,可以效法日本「YAOKO超市模式」或是「唐吉軻德超市模式」,各店店長有權參與並決定部份商品,這是為了讓該店能有不同於他店的自有商品及特色商品。

2、從總公司開始就要強化商品採購力,以集合式的品類為單位,每一大類商品設置採購課長,並於原有的商品研究小組之外,再於總部內設置一商品配給規劃暨協調部門,將商品按細項分類,並協助各店訂貨及商品調整事宜。

---------------------------

2、家樂福可以做得更好的點在哪些地方呢?

相對於家樂福溫吞的挨打式做法,全聯的主要戰法則是採取主動出擊方式,從許多地方依次開火,然後一個個地收割戰果,可以清楚的看到,全聯在許多品類上漸漸進逼家樂福,全面聰明的地方是利用貨架出招,然後以戰養戰,並且試圖利用這種貨架戰術來為品類管理經驗磨刀並壯大門店,繼全面導入生鮮,以及強化其他商品品類之後,現在全聯正在做的是全面導入烘焙麵包,這些戰法的脈絡都如出一轍且有跡可循。

不過,我要說的是,雖然全聯現在將全面導入烘焙麵包列為重要的攻擊戰線,但米勒對這個決策與全聯高層的看法持相反意見,或許,全面導入麵包的這個戰略未必能盡如其意,或許那是一條受錯誤引誘而走歪了的路也不一定呢!
(※、參見文末「同場加映:全聯阪急麵包能否複製導入生鮮的成功模式?」)

然而,如果從大的布局來看,全聯還是比家樂福有想法,而且更前瞻!
譬如說,全聯另一個大的布局體現在生鮮外送,全聯董事長林敏雄已明確表示,除了未來展店會更朝大型化的趨勢邁進之外,生鮮外送、以及電子支付市場也都是今年的重點目標。

電子支付(行動支付)這一塊全聯的做法我並不甚認同,原因後面再說。但林敏雄之所以把生鮮外送和電子支付放在一起談,那是因為此二者不但已是大勢所趨,而且兩者必須相輔相成,只不過全聯的電子支付政策有點固步自封。

但是,全聯今年1月開始推動的生鮮雜貨外送服務,就抓到了提前部署的精髓,全聯的做法是兩招併行,除了會在全聯自家的「PXGO!」推出「小時達」這項生鮮外送服務之外,也會搭上外送平台的便車,目前全聯已將這項新服務上架到UberEats上了,也等於是以這項新服務另外在UberEats上開出了一家網店。

如依全聯的規劃,6月1日已先行將這項服務拓展到六都,之後也會擴及到宜花東及金門、澎湖等離島區域,而後便會逐步將該服務以門市為單位慢慢「漸滲」下去,預計今年可導入到200店。而我相信全聯這種在大局上超前瞻的部署,日後將會對家樂福產生更巨大的壓迫。

---------------------

那麼,家樂福應該如何反擊呢?

目前家樂福想到和看到的,還只是前一篇文章中我談到的「猴群戰法」;也就是開出更多的「Market便利購超市」來和全聯一較高下,試圖以「用超市打超市」這樣的戰略來緩衝全聯對家樂福的壓迫。但我認為那並無助於緩解超市對於量販店侵界擴張的競爭態勢,家樂福必須拿出更強硬、更有POWER的戰略來與全聯正面「叫板」,以王道對霸道才是反擊求勝之道。

家樂福可以實際發揮的強項為何呢?
我認為,雖然全聯一再發起「貨架之戰」,但整體而言,家樂福還是更有優勢面;相對於全聯「小與少」的相對弱點,家樂福應該更強調其「大與多」之強項。

我們先不談個別的品類戰爭,如果從大的面向來看,全聯不如家樂福的地方還不只一兩處,比方說,全聯的商品選擇不多,只與固定的少數幾家廠商合作,這便不利於消費者的多元化選擇。再者,在很多品類區方面,全聯亦皆遠遠不及家樂福,像是紅酒區,全聯就完全弱爆了;還有像是在生鮮與蔬果方面、以及各類熟食區,其實也都是家樂福更佔優勢。

原因同前,家樂福在採購方面、特別是國際採購上有絕對的優勢和經驗,這是國際品牌量販店才有的特別強項,不是全聯那種本土超市可以比擬的。

另外,在「體驗滿足VS不滿足」的對比上,家樂福也有很強的條件可以甩開全聯,除了更細膩的商品管理與全集中的商品採購優勢,可以在全聯發起的貨架之戰上讓全聯嘗到苦果之外,另一個體驗的攻防,則與「結帳體驗」有關。

在結帳體驗這個面向上,全聯的快速結帳策略和其自行發展的行動支付「PX-Pay」在前半場大獲好評,不過家樂福可以在後半場追上來。首先,「快速結帳」即是家樂福需要改善及強化的地方,至於行動支付這方面,家樂福雖然落後,但是全聯的行動支付也不是沒有敗筆可言。

目前全聯行動支付「PX-Pay」下載數已接近一千萬,年底將占營收約4成,等於有600億的營業額都是透過支付完成,而且全聯擁有最廣大的會員數,日前並已向金管會遞出電子支付申請,並在去年成立子公司「全支付」,資本額為5億元。這一切看來都很美好,只不過,全聯的行動支付與其商品政策一樣,「欠缺多樣性」亦其箇中之弊。

如果把採購和結帳的體驗分開看,家樂福在結帳方面的好感度評比,不見得會輸全聯,只要其再改善結帳速度,家樂福於付款上的彈性其實更優於全聯,除了原本行之有年的信用卡結帳之外(以前全聯的信用卡結帳只限綁定於少數的一兩家信用卡公司,後來才慢慢增多家數,但還是有所限制的),多數的消費者對於家樂福的結帳體驗本來就幾乎很少負評了。

而且近年來家樂福更是致力於提供消費者更多樣性的支付方式,除了各種電子支付工具(信用卡以及其他電支電票卡都適用)之外,還包括了採用自助結帳方式,而全聯在支付方面就顯得封閉許多,雖然它也接受信用卡支付模式,但在電子支付這一塊則是單鎖自家的全聯行動支付(PX-Pay),頗有"家天下"的味道。

(林敏雄似乎也嗅出了問題點,如果全聯在這方面繼續將自己的利益置於消費者的便利之上的話,未來可能會讓消費者反彈,所以林敏雄在「將其生鮮外送服務與電子支付包裹在一起」的某次談話中,他說全聯在電子支付方面,未來也將跟各行各業接觸,也會包括一卡通,更不排斥跟其他零售通路業者合作。)

我要說的是,只要結帳體驗做得好,如若再搭配採購體驗,在這一大塊「消費體驗」的大局上,也是家樂福可以策動反撲的另一個絕佳戰場,就看雙方誰反應的快,能掌握「數位電子生態圈」這個大盤的,便能取得最後衝刺出線的機會。

-----------------------

PS. 給家樂福的策略建議:

1、規劃直播及線上購物雙模式,各店賣場直播可以變成現場秀,也能成為新賣點,更可藉此跨足網路電商。

2、不斷持續深化及優化商品力,以專區模式碾壓全聯的貨架模式,這是讓家樂福優勢及評價持續上揚的重要強板。

------------------------

上期文章:全聯尬家樂福(1)-家樂福喊賣台灣 原因究竟為那樁?https://mtmelove.pixnet.net/blog/post/353849722

【發表於:2021/07/08 ─── 米勒的行銷世界】

----------------------------

※、同場加映:全聯阪急麵包能否複製導入生鮮的成功模式?

2018年全聯斥資7.92億元收購老字號麵包品牌白木屋,盤算的不是白木屋這個品牌和它的麵包坊開店模式,而是為了將麵包導入到全聯所有門市,希望能再一次複製全聯當初導入生鮮的成功模式。

全聯買下白木屋麵包烘焙中央工廠之後便開始做兩件事,一是加速與日本的阪急麵包洽商合作,然後便是找烤培廠合作做為各地衛星工廠,接下來就以白木屋中央工廠為生產基地,不過前前後後還是又砸了超過10億元去改裝工廠,隨之而來的,就是進入正式啟動新麵包工廠的程序,包括導入日本機器設備,還請日方協派五六名技術人員監督整個麵包生產品質,才終於能夠在台灣生產麵團了,經過好一番工夫,這才有現在變身而來的阪急麵包工廠。目前全聯的阪急麵包工廠,共有2條冷凍麵團產線、搭配烤焙廠,日產約25萬顆冷凍麵團,外部還有8家配合的衛星烤培廠,供應全台1千間門市。

事後來看,才知道為何當初全聯不惜花費近8億元去收購一家已倒閉的白木屋麵包坊,而當時全聯的版圖完全沒有麵包坊這一塊。原來,全聯對於麵包的布局很不一樣,林敏雄的野心很大,全聯想做的,並不是在各地廣開麵包店,而是要以「店中櫃」的方式做大布局;這個「店」就是全聯自家的店,而「櫃」指的是「"有品牌"的麵包,以整櫃輸入的方式」進駐全聯的門店之內。

如今,全聯以阪急麵包做為新品牌的野心確實夠大,並已陸續改裝全聯門市,以遂其快速拓展阪急麵包達千店的目標。然而,全聯的麵包夢想能成功嗎?
不,我認為全聯的麵包策略或許不是成功,而是走了一條歪路,看看民眾對全聯麵包的評價、以及全聯麵包在其賣場內的真實購買程度就知道了。

前陣子有一個新聞,全聯某店的員工出面爆料,指稱店內賣不完的麵包店長要求員工必須自行認購去化,而賣場內的麵包每天總會剩下不少,現烘麵包(中央廚房配送之麵包亦同)都有此種狀況,所以麵包並不如想像中很好賺。也由於會有消耗,所以必須精準控制及預估各門市每日的麵包供應量,這方面我覺得全聯的經驗不足,而且做得還不好。

事實上,所有生鮮零售業都都必須面對商品有餘消未完、需要彈性預估及盤整供應量的商品管理狀況,而量販店家樂福發展出來的經驗模式,是在每個主要品類之下、或將幾個屬性相近的品類集中,設置一個課及課長加以管理,那也是因為家樂福夠大,可以這樣配置;但是全聯就無法這樣做,所以,全聯可以導入賣麵包,但能不能將賣麵包做到有效的管理與做出效益來,那就很難說了。
畢竟,麵包和生鮮有很大的程度差異,保鮮期和消費習慣都大不相同呀!

------------------
此外,還有其他不利於全聯麵包的盲區。
雖然,全聯一直強打阪急麵包的優等形象,但是民眾並沒有那麼捧場,店內麵包的報銷率搞不好和銷售量差不多。

目前全聯的烘焙版圖是全方位的布局,包括「we sweet甜點」、「Read Bread吐司」、「阪急麵包」及「off coffee咖啡」這四大品項,但最難受控的是吐司及麵包,由於現烤麵包效期只有一至兩天、報廢率高,吐司的效期也只有二至三天、報廢率同樣也很高,所以雖然這兩類的市場規模不小,但全聯現有麵包和土司的營業額都還不大,較一年能做出營業額27億元的「we sweet甜點」來說遜色很多,因此目前看起來,全聯似乎還沒能克服現烤麵包效期短、報廢率高的這一大挑戰。

再者,中高價麵包和全聯平價形象不符也是原因之一,而另一個原因則是,全聯與麥當勞一樣都犯了「定位戰略偏差」的錯誤,麥當勞也賣咖啡,但麥當勞的咖啡始終就無法與高質咖啡沾上邊,即使麥當勞有一陣子大打它的咖啡吧廣告,仍然無法將咖啡業績拉抬上來。

全聯店內的自家品牌麵包也是如此,管你是阪急麵包還是東急麵包,消費者的認知一律就是「全聯麵包」,所以,正如麥當勞在自家店內推咖啡品牌的策略失效一樣,全聯賣麵包的狀況亦大致如是。

全聯打的「店中櫃」算盤響叮噹,看起來似乎是個很高明的策略,實際走下來,會發現它可能只是一桿華而不實、俗稱銀槍蠟樣頭的長槍是也。

------------------

※附錄:另篇文章舊記──於景岳無用、於全聯為寶的白木屋──(延伸閱讀:《白木屋的價值》)http://mtmelove.pixnet.net/blog/post/347895214

arrow
arrow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