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1681137505360404
外送平台興起,提供許多新的變革與機會,除了既有餐廳受惠之外,也帶出了「幽靈廚房」或「虛擬餐廳」這種新興的商業營運模式。
而且,儘管外送平台的外送服務獲利不易,但「幽靈廚房」或「虛擬餐廳」卻不受影響,上至投資人、下至消費者都頗為看好這項新興服務型態…

----------------------------

不管做的生意是大是小,所有企業主在決定創業之初,肯定預先做過不少研究及或功課,覺得可以做了才會投入,但往往做了之後才發現事情與原先設想的有所不同。

當錯估形勢,尤其是在「市場需求」這一塊,若是發現與當初的評估差距頗大時,這時企業通常會有三個選擇,若不是想辦法重新修正錯估的需求問題;就是硬著頭皮做下去,然後任由市場將其生吞活剝至灰飛煙滅為止;要不然就應當考慮設下停損點,甚至要有不惜打掉重練或做好關門大吉的打算。

「需求」是行銷一個重要的課題,錯解需求的例子,大者如誠實蜜蜂(honestbee),小者如我幾個月前所提到的那家小餐館,店主以為「桌遊簡餐店」有市場,殊不知那只是「光暈效應」下的錯覺。

那家位於南部,設在學區與兩家健身館附近、提供桌遊的簡餐店,由於始終未能迎來足夠的客群,加上不堪店租負荷,後來選擇認賠關店,那時我給他們建議,關店是好事,如要重新出發則應改變營運型態,我在(《從實變虛,解需為有》)文中提到──「更重要的一點是,外送平台興起,提供了很好的變革與新的機會」──這是給這家店的建議,這家店雖然在年前就收掉了實體門市,但剛好可以藉勢轉型,改變營運方式,轉以外送平台為主。

如今又遇到武漢肺炎(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實體店面一片哀鴻遍野,網路外送生意順勢看漲,所以我們就繼續來聊「從實變虛,解需為有」的好處(有時候意外的轉折,或許是另一番機遇的啟動),「美食外送」可以是新生意的好搭擋。

---------------

~前文提要﹝《從實變虛,解需為有》﹞

「從實變虛,解需為有」這八個字的意思:
既然客人不來,順勢收掉實體店面,改採「網路接單出餐」的生意模式,這就是「從實變虛」;此外,原本因為「誤認該地區消費者的需求」而導致營運困難,如今可以搭「外送平台」(是通路也是推廣)之便,並以「健康美味餐點」(主打健身餐點),以重新反轉消費需求,並透過新的行銷組合及餐點設計,即能同時創造出差異化,讓原本不存在的需求變成有了,此即「解需為有」。

---------------

本文重點不在探討美食外送平台,而是討論如何利用美食外送平台,重啟新的生意型態。

image

**************************

外送平台興起,提供新的變革與機會

外送平台興起,提供許多新的變革與機會,「幽靈廚房」或「虛擬餐廳」模式就是其中兩大主要營運類型。

餐點外送的歷史由來已久,外賣服務最早是在美國發跡,許多社區餐館都會提供電話外賣服務,尤其是一些在美國開店的中國餐廳或義大利等餐廳,發現外賣服務可以為餐廳增加許多業績,然後大約自一、二十年前開始,還是網路的時代,美國的連鎖餐廳開始跟進外送業務、並且擴大外賣服務的規模。

不過近代更大更具規模的美食外送服務,則是2009年在大陸創辦的「餓了麼」,它是第一個正式將「美食外送(Food Delivery)」做為商業模式的「外送平台」,至今為止,在中國以外全球幾家極具規模化的「外送平台」,這些年來皆已站穩腳跟、並大舉擴張至世界各地了(2013年外送平台業者也正式進駐台灣市場),像是「空腹熊貓」(foodpanda)、「UberEATs」等。

美食外送的市場有多大呢?

據德國統計公司Statista研究預估,全球食品外送產業營收將在2018年至2023年間,從220.73億美元增長到283.98億美元。而台灣美食外送商機,據估一年可達230億元台幣,這還是去年送餐平台在台灣整個大爆發之前的預估數字,按各家外送業者們的評估,預期在台的業務量至少可以達到3倍的成長。

但隨著更多外送服務平台加入爭食餐飲業這塊大餅,除了讓餐廳可以擴增客源、暨訂單增量之外,在美食外送服務趨勢推波助瀾之下,還帶起另一波新商機,那就是不用店面、無座位的虛擬餐館。

去年媒體報導,在外送平台上有一家賣高檔便當的餐廳,主打龍蝦、牛排等主食並標榜菜色精緻,每個月居然能賣出1.5萬份龍蝦便當,這家餐廳位在西門町,靠著類似賣便當的形式,而且只靠純外送的方式,不但每月賣出的餐點數量驚人,並且更在兩年內迅速拓展出4間店。

這家異軍突起的餐廳,也見證了我這個說法:外送平台興起,提供許多新的變革與機會;像是「幽靈廚房」或「虛擬餐廳」模式就是其中兩大主要營運類型。

不管是稱為「虛擬餐廳」或「幽靈廚房」(Ghost Restaurant)、或是「雲端廚房」(Cloud Kitchen)」──這些說法的差異都不大,了不起就是品牌化的程度與實體店面有無的微小差異而已──基本上都是泛指「無座位、無招牌,純以外送服務為主,在外送平台上的虛擬餐廳」。

反正不管有沒有實體店面或用餐區,在美食外送平台上那些都無關緊要,只要消費者訂了餐,業者能夠做出餐點,讓平台的外送員送交到顧客手上,那才是外送平台與顧客要的。

所以結論是,美食外送愈來愈火熱,而「幽靈廚房」或「虛擬餐廳」則挾外送商機崛起。而且,儘管外送平台的外送服務獲利不易,但「幽靈廚房」或「虛擬餐廳」卻不受影響,上至投資人、下至消費者都頗為看好這項新興服務型態。
(譬如,除了「幽靈廚房」順勢而起之外,另外還有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是「共享廚房」,像是Deliveroo發展的共享廚房便成功獲得Amazon投資)

**************************

美食外送 新生意的好搭擋

網購三小時到貨,這是「快」經濟;有了外送平台免出門,這是「懶」經濟。
「宅」經濟即包括了這兩種消費形式與商業應用型態(快與懶)。

---------------

第一話:美食外送其實不是電商,而是物流業

很多人會將「美食外送平台」視為電商領域,因為都需要透過網路(App)操作。但我認為美食外送與電商購物有一點不同,美食外送會更貼近電商要追求的O2O或新零售那樣的境界。

從哪個地方看得出來呢?
「商品遞送」的方式即是兩者很大的一個分水嶺。

迄今為止,網購電商還是相當仰賴物流業者的物流配送模式,透過這套規格化的物流作業模式,讓電商可以做到跨境交易,但是相對地,電商也很大的程度受限於物流,而無法推進到馬雲所說的新零售,因此馬雲在他的新零售規劃藍圖中,會不由自主地將零售店(實體店)納入其中,以避開純網路的「侷限性」。(※)

---------------------

※、關於「因物流衍生而來之純網路的侷限性」(電商太過於仰賴物流配送),我用以下這個說法來跟您解釋~~

長期以來,由於物流佔一定成本,而且有其基本費用,所以若是消費者只想購買數十元或幾百元的物品,在網購時便會面臨一個讓廠商或消費者感到左右為難的窘況,到底運費要算誰的?又比方說,現在台灣口罩已經在推實名制購買2.0版了,也就是網購後可至超商取貨,雖然物流費用壓低至7元,雖是小錢,但從一份口罩3片共15元這個售價來看(口罩3片含運22元)7元的物流費就佔了總商品費用的45%,從這個「小地方」,就能看出我所說的電商「因物流衍生而來之純網路的侷限性」的問題點,這就是電商的罩門。

沒錯,電商發展愈來愈成熟,但成本卻已難再有壓縮的空間,尤其是它必須高度仰賴物流配送方式,而讓配送成本降不下來,反觀實體店面的配送成本反而更有效率也更低廉(因為一次可以大量配送至固定的地方),馬雲知道這個問題點了,所以才提出新零售這樣的改正。以前述政府新訂的網路口罩配售方案,有人問,如果是以家戶為單位購買,是否物流作業費可以合併只收一次就好(家裡若有5人,需要一次統一購買共15片口罩,物流費也只收7元就好),這樣可不可以呢?答案是「做不到」。這就是電商奇怪的邏輯點!

(十多年前米勒為某家小型美妝電商平台規劃新平台時,就指出這一個盲點,當時即打算將「合併訂單發寄」列為新的業界作業標準,不過後來因故沒有繼續跟進這個專案。希望現在的電商人,可以開始著手修正這個存在已久的奇怪邏輯點了)

---------------------

簡而言之,因為電商的某些侷限性,而讓電商有其顯著的部份特徵,前述的物流特徵即是其一,我之所以將「網購電商」與「美食外送平台」分外視之,即是基於它們有部份特徵是有明顯差異的,遠的如商業模式不同,近的特徵差異則包括商業型態與交易限制這兩方面。

一、商業型態:網購電商要靠物流業者代遞商品;美食外送平台本身則更像是物流業者而非網購電商業者。

二、交易限制:網購電商做的是跨境交易;美食外送平台只能做地域性的交易,所以從這個面向來看,美食外送平台也不好說是根正苗紅的電商行業)

因此,我想提醒您先認清這一點,美食外送其實不是電商,而是物流業。
 

-------------------------------

第二話:美食外送市場很大,其中一個利基是這個…

如前所言,外送平台興起,提供許多新的變革與機會,除了既有餐廳受惠之外,也帶出了「幽靈廚房」或「虛擬餐廳」這種新興的商業營運模式,所以後面我會談談那家收掉實體店面的小餐館,可以如何藉此重新一搏。

不過那先等一等,我們先來談談「市場利基」的設定。

「美食外送」市場很大,不管是既有餐廳或是「幽靈廚房」、「虛擬餐廳」,在決定可以怎麼做之前,最好都要先設定好想要經營的目標客層,這樣才能展開你的訂價與商品策略就像是那家主打龍蝦、牛排高檔便當的餐廳),如果能夠有屬意的利基市場那就更好了。

我認為,可以鎖定的其中一個利基市場是「健身」族群!

台灣這十幾年來,健身風潮愈來愈熱,尤其是近5年來,健身人口暴增3倍,大大小小的健身房狂開好幾百家,譬如,近幾年崛起的健身界知名網紅「館長」陳之漢旗下就有好幾個健身房品牌,更別說全球最大、也是台灣目前分店最多的連鎖健身房品牌「World Gym」全國已開出近百家據點、會員人數超過五十萬人,而且WorldGym還加開新型態的健身房;至於本土最大健身品牌「健身工廠」規模居次,現有據點也有43個、會員超過二十萬名。

根據經濟部統計,全台健身房營業額在去年突破100億元。這股健身運動熱潮,帶動的不只是健身房的投資,高達幾百萬名的健身人口,那可是一個很大的利基市場呢!

不管是健身有成的健身迷或是新手,無分男女,這些為數眾多的運動人口,他們討論的共同話題不外是增肌、減脂、或是減重、雕塑身材。不管是上健身房、跑步或是從事任何其他運動,許多人在意的是「運動後要吃什麼」,而所有人共同的結論是,他們希望能吃進更多「高蛋白、高纖與低脂的飲食」,因為這樣能讓他們變得健康,以及更快達成增肌或減重的目的(「增肌」與「減重」不同,它們是兩大類最基本的需求,可以成為兩個子利基市場)。

然而,現在這種專門提供百萬人口「運動後吃什麼」特製餐點的餐廳還是不多,我知道有一些健身玩家自己出來創業開這樣的餐廳,可惜大多缺乏專業行銷協助所以還沒有已成氣候的餐廳值得一提。

我給那家小餐館的建議就是,抓住這個利基市場,從「虛擬餐廳」重新起步。

**************************

以「健身」市場為利基,「虛擬餐廳」的訂價與商品策略

那家原本經營桌遊的簡餐店,原本的餐點(簡餐)訂價區間在130元至200元之間,如果改變為「虛擬餐廳」的型態重新出發,將簡餐變為精緻便當,並鎖定「健身美食」為利基市場的話,他們的商品與訂價策略可以怎麼做呢?

這家簡餐店原本設定學生可能是他們的主要客群,所以將餐點壓在兩百元以下,套餐都有附湯、甜點,還有兩份精緻小菜,最貴的餐點這樣一份才賣199元而已;如圖1,是這家簡餐店的日式豬排套餐,擺盤也很漂亮。

---------------

image

1:簡餐店199元的餐點(日式豬排),(用餐不另外加收服務費)

---------------

圖2,則是知名餐廳大戶屋450元的餐點(嫩炙牛排),因為這家餐廳另外還加收「一成服務費用」,所以實際的餐點費用是495元,差不多就是五百元了。

---------------

image

2:大戶屋495元的餐點(嫩炙牛排),(450元另加一成服務費)

---------------

如果你比較這兩份餐點的內容物及份量,會發現兩者差不多,而且照片與實物的目視感也都相當,至於口味及飽足感呢,其實也都差不多,但是二者的價差卻差了300元那麼多。假設訂價相仿,在美食平台上,這家簡餐店的餐點實力已足以跟大戶屋抗衡了,所以,那代表這家簡餐店在這個新的市場上,非常具有競爭力,而且還有可以提高價格的本錢。

單從原本簡餐店的訂價,跳轉至「健身美食虛擬餐廳」模式的訂價,即使同樣維持售價為199元,食材成本不變,但實體門市需要店租、水電成本、以及員工看店的薪資成本,不計食材成本,光這些成本就吃掉一份餐點售價的六成以上、甚至超過十成(視來店數而定,如果總開店成本超過營收,就是虧損,便即意味著開店成本超過十成);而放到外送平台上去做,雖然外送平台收取要收取30%的平台服務費,費用也不便宜,但比起原本這家簡餐店要扛的成本,則廉價很多。

所以,假設食材成本佔餐點售價的三成五,「簡餐店」賣一份餐點,淨收益是零元甚至是負數(虧損),「健身美食虛擬餐廳」賣一份餐點,淨收益還有三成五,以199元的餐點來說,就能淨賺70元。

如果這樣的「健身美食虛擬餐廳」,一天賣一百份,一個月就是3千份,一個月就能淨賺21萬元;若是每天能賣三百份、五百份,那麼每月淨收入就是21萬元的3倍、5倍。

以上計算的是「健身美食虛擬餐廳」一家店的營收數字,由於外送平台上的餐廳都各自是地域性的競爭關係,如果生意好、做出口碑來,只要餐廳的「餐點量能」做的出來,還可以到其他地方複製更多家這樣的虛擬店,選擇加盟或直營策略都可以商議,那樣除了營收金額依店數倍增之外,還能成為另類品牌連鎖餐廳。

而且前述說的,只是這家簡餐店沿用原來的訂價策略,但我認為這個利基市場對「健身美食」的價格接受度還可以更高:換言之,比起原本開實體店時候的訂價,未來專門改為「健身美食」虛擬餐廳,訂價還可上調且仍能保有競爭力。

像超商輕食類的這類微波或鮮食食品,訂價就已為70元至百元間,所以如果是在南部地區,「健身美食虛擬餐廳」的餐點售價可抓180元至280元為區間(餐點會依不同主食及份量而制定差異化價格),若是在北部地區,還可以有一成五至兩成的定價上增空間。

「健身美食虛擬餐廳」的每一份餐點,是由四大部份的美食組成,這四個部份又可各自有份量的變化,於是菜單就可以有數十種餐點的組合變化了。

餐點的第一個部份是蛋白質,也就是主餐部份,主餐初期先區分為「雞牛魚蔬」這四大類就夠了,但可以在口味上大做變化,比方三杯雞、特調雞胸等;第二個部份是澱粉類,主訴求在健康無負擔,玉米、馬鈴薯、地瓜、五穀米、紅黎,都可以取代白米飯;第三個部份是蔬菜;第四個部份是湯或甜品任選。

餐點策略主要抓住兩個重點:主餐的份量加大,以形成強烈識別區隔,蔬菜則是採「多樣、多量、多變」原則。附餐部份,湯品或甜點可以多下工夫研發不同選項,可成為另類特色,也能增加客單價;小菜部份可以取消或改為加購、或是以加值點餐即贈送的方式出餐。

 

【發表於:2020/03/19 ───  米勒的行銷世界】

arrow
arrow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