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1674994095974745
空著的座位同樣都代表損失,為何航空公司和劇院的訂價策略卻迥異?
當飛機起飛與劇場簾幕拉開的時候,明明兩者剩餘的座位都是代表著「收不回的損失」!但為何「尚未售出的機票與劇院票,其訂價策略卻是一升一降」?
因為,航空公司面對的是TA較廣的大眾,降價可能引起……


image

-----------------------------

本文摘要:

雖然同是「賣不掉的空位」,但價值不同,訂價策略亦自不同。
購買機票者會有如下4種行為模式:
第一,就「臨時購票」這件事來做比較,兩者的差異甚大。
第二,飛機每一班的獨特性較高,而劇場或電影的獨特性較低。
第三,劇場顧客與搭機乘客,對「價格敏感性」的反應剛好相反。
第四,需求狀況不同;需求強度決定價格彈性……

飛機的訂價策略是以時間為量度,愈晚(愈接近起飛時刻)愈能抬價;而劇院的的訂價策略是以族群為依歸,對主力客群(預先買票者)無需降價,而對於散客(臨時買票者),降價出清剩餘的座位並不影響主力客群的票價觀感……

-----------------------------

~本文附有許多小提問及解答,但請您專注於思考這兩個大提問~

(為了便於讀者閱讀,我將這個提問整理成這兩個PART,並分成兩期出刊)

-----------------

PART1:「為何機票離起飛時間越近售價越貴,而紐約百老匯劇場的票卻是在開演前反而愈便宜」?

-----------------

PART2:若是飛機起飛前,座位還空出很多,比起抬高售價來賣,卻問津者少,那麼航空公司為什麼不考慮降低售價,以出清更多的空位呢?
 

**************************

PART1:空著的座位同樣都代表損失,為何訂價策略迥異?

美國一位經濟學家(Robert H. Frank)曾在他的《經濟自然學》這本著作中,提出一個問題:
(這是一個關於訂價策略差異的有趣提問!)

「為什麼多數航空公司對臨時購票的顧客收取較貴的票價,而百老匯劇院的作法卻恰好相反?」

當飛機起飛與劇場簾幕拉開的時候,明明兩者剩餘的座位都是代表著「收不回的損失」!
但為何,「未售出的機票與劇院票所採取的訂價策略,卻是一個高、一個低」呢?

Robert丟出一個簡單的提問,紐約時代廣場的TKTS窗口(※)自每日下午以後,能夠讓顧客以半價買到不少當晚演出的百老匯音樂劇門票。可是要搭機當天才買票的乘客,付出的價款卻比預先訂位者高出很多。

這是為何?

---------------

※百老匯劇院的購票方式一般人比較陌生,以下節錄《經濟自然學》的部份內容摘要,當背景說明。

紐約時代廣場有好幾處針對臨時購票的觀眾而設的、專門出售百老匯劇院優惠票的「TKTS」售票窗口,其主要是以折扣價提供當日各劇場剩餘戲票,如果你是想到紐約看場音樂劇,沒有指定非看不可的音樂劇,又不想要荷包大失血,就可到TKTS」窗口,詢問是否有當天開演劇碼的剩餘座位,通常可以用五折到七五折的價格買到票(不過也不是所有票都有折扣價,通常只有較冷門音樂劇才有折扣票)。

----------------------------------

航空公司的訂價策略是「搭機當天才買票的乘客,付出的價款卻比預先訂位者高出很多」。

這個問題其實沒什麼好討論的,因為需求強度決定價格高低。
不過,行銷單位的挑戰永遠是:如何可以賣出更多商品,以獲取更大的利潤。在此前提下,既然飛機起飛之後,還空著的座位就代表是損失,而如果能多賣出去,就代表可以增加收入。

所以,讓我們換個討論議題:若是飛機起飛前,座位還空出很多,比起抬高售價來賣,卻問津者少,那麼航空公司為什麼不考慮降低售價,出清更多的空位呢?
這個問題,我想請您看完全文後,再來回答。

我們的問題不是:「為什麼搭機當天才買票的乘客,付出的價款卻比預先訂位者高出很多」。
如果問題是這個,那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廢問、加一篇廢文。

讓我們把問題重新包裝一下,將紐約百老匯劇場門票的訂價策略也拉進來,與航空公司的訂價策略一起做個對比;有趣的是,明明這兩者,它們賣不掉的座位,都代表著是收不回的損失,然而,此二者採行的訂價策略卻恰好相反。

---------------

我們的問題是:
問題1、「未售完的機票與劇院票,訂價為何一高一低?」
明明這兩者,賣不掉的座位,都代表著是「收不回的損失」…

(該問題出自於《經濟自然學》~以「比較性的提問」來帶出問題點)

----------------------------------

這個問題較佳的解釋如下:

一、機票離起飛時間愈近,賣價愈貴的理由:

因為你都去到機場了,表示不管如何一定要買到機票(即使人沒去機場,但是臨時需要購買到可以馬上起飛的班機機票,那代表其有著迫切、想要趕快登機的需求),而且每家公司的航線和時間都不一樣,因此消費者愈沒有較充裕的時間去貨比三家,所以只能將就於當前可以給你機位的航空公司,因此即使為此需要付出高一點的價格那也沒辦法。

二、音樂劇的票愈靠近開演時間,反而賣價愈低的原因:

反之,由於音樂劇就在市中心,消費者前往非常方便,而且可以選擇觀賞的場次也很多,也就是說其替代性相對較高,亦代表需求彈性較高;此外,這種臨時欣賞音樂劇的人,也說明了他們對特定音樂劇的需求不大(不像某些看演唱會的鐵粉們,他們是非該明星歌手的演唱會不看),所以總結來說,會臨時才去購買音樂劇門票的人,其迫切性與需求強度,遠遠不及於臨時需要登機之需求者。

------------------------------

「為何機票離起飛時間越近售價越貴,而紐約百老匯劇場的票卻是在開演前反而愈便宜」?

《經濟自然學》裡對於「離起飛時間越近,機票愈貴;離開場時間越近,劇票愈便宜」這個問題的分析有點冗瑣,就不多說了。
不過,《經濟自然學》對於劇院顧客的分析挺有條理,值得一提。

Robert指出,對劇院來說,他們的主力客層(指會買預售票的客人)是高所得者,對票價較不敏感,也不太可能在開演前不久才去買票。
再者,這些主要客人若是等到開演當天才到TKTS窗口購票,將會涉及到雙重的不便,首先,他們得排隊(花時間),有時甚至得排一個小時以上,有錢人不屑為之(即使花錢請人代購,也仍得忍受諸多的不確定性,既如此,何不事先就預購好想看的音樂劇門票);其次,幾檔音樂劇有折扣,以不太熱門者為多,所以少了選擇性。

----------------------------------

依米勒觀點,簡說重點如下:
雖然同是「賣不掉的空位」,但價值不同,訂價策略亦自不同。

第一,就「臨時購票」這件事來做比較,兩者的差異甚大。
趕不上飛機的成本損失(機會成本)較高,而劇院或電影院客人的成本損失較低。

所以只要能趕上飛機,高價也捨得(但如果不趕飛機,就能慢慢比價買便宜的機票)。

----------

第二,飛機每一班的獨特性較高,而劇場或電影的獨特性較低。
因為某一天某一時的班機都是絕無僅有的(錯過這一班就沒有了),劇場或電影則是重覆性高(錯過這一場還有下一場)。

----------

第三,劇場顧客與搭機乘客,對「價格敏感性」的反應剛好相反。
劇院有兩種客人,買預售票的人是對價格不敏感的客人,這類的人是為了看音樂劇而來,對這些看戲者而言,他們通常對特定的音樂劇有著「指定性」的需求;
至於那些臨時才購票的人,則是對價格比較敏感型的客人,如果票價訂得夠便宜,本來不會看音樂劇的人也有可能買票進場觀劇,所以劇院才會針對這兩類客人,制定兩種價格模式。

飛機乘客也同樣有對價格敏感及對價格不敏感的客人,有趣的是與劇場顧客相反,飛機乘客的價格敏感順序則是顛倒之(先是價格敏感,後是價格不敏感),愈是離飛機起飛愈近才趕著臨時買票搭上飛機的人,「指定性」需求反而愈強烈。於是,劇院與航空公司才會有「反其是」的訂價策略。

簡言之,飛機的訂價策略是以時間為量度,愈晚(愈接近起飛時刻)愈能抬價;而劇院的的訂價策略是以族群為依歸,對主力客群(預先買票者)無需降價,而對於散客(臨時買票者),降價出清剩餘的座位並不影響主力客群的票價觀感。

----------

第四,需求狀況不同;需求強度決定價格彈性。
看音樂劇的人通常有其「指定性」的需求,所以他們寧可花費貴一點的錢買預售票,也不願意為了折扣價格才臨時購票,這一點和要趕飛機的乘客相同;

反之,會臨時才購買音樂劇門票的人,通常其看劇需求並不高,由於在一般情況下,價格與需求成反比關係,所以劇院對於還沒售完的票,所採取的訂價策略便是以降價來提高需求(需求價格彈性)。

----------------------------------

航空公司的訂價思維

現在你知道了,航空公司的訂價策略與百老匯劇院的訂價策略剛好相反。

不過,航空公司的訂價策略跟電影院的訂價策略倒是比較相近的(看音樂劇和看電影的消費型態與需求反而不同;比起看音樂劇,看電影與搭飛機反而更相似)。

以「看電影」這個行為來說,看電影這件事的背後有兩個行為動機。
---------------

第一,以金錢換便利。

許多時候,看電影或唱歌都是一種社交行為,人們是為了社交需求才去,所以看電影便很少會是一個人自己去看(缺少交際生活的宅男宅女,以及不想受打擾想好好聆賞某部電影的人例外),大多時候,看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小型的社交活動,特別是如果是要約心儀的對象看電影,往往代表著比起看電影,約會本身反而更別具意義,看電影變成某種特別的時刻,因此付錢的一方自然會願意支付高一點的費用,去打點這個行程,來換取體驗的美好感,除了購買電影票的費用之外,也會有更多額外的預算去做額外衍生的開銷,所以對票價自然不會太計較。

看電影的人,多是一般的普羅大眾,看音樂劇的人則以高所得者居多。高所得者時間的機會成本高,比較希望把握寶貴的晚上空閒時間去觀賞自己最想看的演出,同時也別忘了,這種觀劇的行為背後也有更多是來自於社交的需求;所以他們更需要「優雅」,而為了維持這種優雅性,當然願意花錢去換。

這一點,也適用於看電影的社交行為上,以金錢換便利或是換優雅,其背後都有著類似的動機;由於社交動機,讓看電影與看音樂劇的行為模式變得更近似。

---------------

第二,以金錢換時間。

看電影和搭飛機一樣,都是屬於「計劃性」的需求,不管為了是否因應社交需要才去看電影,由於會有開映時間,因此,時間的確認很重要,必須先確定電影時間,好安排自己可以選擇的觀影時間,才好安排行程,人們為了時間選擇的彈性也會願意多花點錢,這是犧牲一點金錢成本以換取多一點時間成本的概念。

所以說,就如同「看電影距開映時間愈近,價格折扣的彈性就愈少」的概念一樣,「搭飛機距起飛時間愈近,價格折扣的彈性也就愈少」。

這也正是航空公司「對臨時購票的乘客比購買預售票的顧客收取較貴票價」的訂價思維。

.----------------------------------

機票訂價策略:因為需求強度大,所以價格彈性低

航空公司的訂價策略,便是根著於消費者的這種「計劃性需求」以及「指定性需求」之上,雖然有時提前預訂飛機票價也會有折扣,但多數時候對消費者而言,由於「計劃性需求」之需求強度大,所以飛機票價的價格彈性(需求價格彈性)反而是小的。

也因此,航空公司的訂價策略一直很硬,票價的決定權在航空公司而不在乘客,這個與我們所熟知的市場經濟法則顯然有些悖離;基本上,機票的訂價是個很奇妙的經濟計算題,很多人根據他們購買機票的經驗得知,並不是早買的就比較划算,慢買的也未必會買得比較貴(只要不是臨近快起飛的前一刻才買)。

或許有時候,消費者提前預訂機票可以搶到便宜,但那多半是因為可以選擇的時間彈性多,而讓他們增加了更多可以篩選機票價格的機會,也就是說,如果消費者將他想要搭飛機的時間幅度拉得夠長,他就可以從中選擇較優惠的價格再決定搭乘飛機的時間。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增加了時間供給量,便可以降低需求價格彈性,因為消費者可搭機的時段選擇變多了,因此他可以改變決策順序,先挑選價格,再來決定搭機時間。

不過,這個價格彈性對於航空公司沒有影響,對於航空公司而言,他們的票價訂好之後,消費者如何選擇是他們的事,只要航空公司可以在每班飛機起飛之前,把座位都儘量賣出去就好。

因此,航空公司更關切的可能是,如果愈臨近起飛時間而機位還空出很多,到底要不要降價出售,或仍以接近原價的較高價格賣給那些對價格敏感性低、有需求的人呢?

很顯然地,航空公司選擇了後者的作法!

----------------------------------

下一次,我們再來聊【訂價經濟學-2】

若是飛機起飛前,座位還空出很多,比起抬高售價來賣,卻問津者少,那麼航空公司為什麼不考慮降低售價,以出清更多的空位呢?
對航空公司而言,在不致過份犧牲每個座位平均收入的情況下,儘量填滿所有空位,這樣可以帶來更大的收益。
但是問題沒那麼單純,航空公司考量的還有另外兩個問題……

(延伸閱讀:《訂價經濟學-2:為什麼在飛航前,航空票價反而較貴?即使班機上還有很多「還沒賣出去的座位」》)
https://mtmelove.pixnet.net/blog/post/353988646

【發表於:2020/03/12───  米勒的行銷世界】

arrow
arrow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