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4-05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2049441755196642
使用「局勢感知雷達」時,先畫出X軸的「客戶歷程」與Y軸的「企業歷程」,然後思考在你所從事的各個競爭領域內有主要競爭對手,將它們一個個填入其中,並且最好能標示它們的能量大小(圓點的大小代表規模)。

-------------------------------

局勢感知雷達:由「企業歷程」與「客戶歷程」雙軸構成

前一期,我提到了企業除了競爭定位雷達之外,還需要『局勢感知雷達』,用以呈現企業與客戶之間的細微變化、以及揭露企業現時所處問題與挑戰,以為擬定未來的因應戰略之參考。

局勢感知雷達主要是就企業自身與客戶的動態變化做為觀測目標,從生命歷程的角度,以「企業歷程」與「客戶歷程」做為雙軸指針,據以指出企業現時狀況、並從中分析更細微的各種問題。(延伸閱讀:《三顧茅廬之後呢?》)

----------------

(一)、客戶歷程:

局勢感知雷達的X軸是「客戶歷程」。

企業與品牌的挑戰大致相同,都有著共同的客戶歷程,我將之歸化為4個主要階段:(1)吸引、(2)追求(使用)、(3)黏度(忠誠)、(4)脫離。
對於這4大客戶歷程,我另外也以「A!USA」稱之。
(吸引Attract、使用Usa、黏住Stick、離開Away)

-----------------

其中,「A!」代表客戶的第一個歷程,此時企業及其商品或品牌與客戶正處於彼此探索與溝通期,企業要做的任務工作應著重在找出最佳市場定位、並向客戶傳遞及溝通其價值,這個階段可說是「從零到一」、一如火箭升空的最重要時刻,因此,企業在這時期會有很多事情要做,也需要付出極大的資源與努力。

因此,雖然我在第一個客戶歷程上標示的是「吸引」,但此一客戶歷程並不只如此,除了「吸引;Attract」之外,這個「A!」其實還有更多的意涵在其中。

首先,第一個「A+」指的是「注意」(Attertion!)。紫牛理論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先讓客戶注意到我們,就不可能會發生後續的所有事了。

然而,光是只有「注意」(Attertion!)還不夠,你還需要能引導客戶持續走向第二個「A+」:「吸引」(Attract!)、與第三個「A+」:「行動」(Action!),於此同時,企業當然需要有第四個「A+」:「優勢」(Advantage!)。

第一個客戶歷程「A!」,加上一個驚嘆符號,既是為客戶,同時也代表企業應該特予重視,這個「A!」也有「A-plus」(「A+」)之意,米勒想藉以提醒,企業應該關注以上這4個「A+」:注意、吸引、行動與優勢

有了這4個「A+」,才是完整的「A!」。

---------------------

 (二)、企業歷程

局勢感知雷達的Y軸是「企業歷程」。

個別企業及品牌,均有其不同的背景、規模、資源、特質與定位差異,因此會有著各自不同的問題,而這也與他們在市場上的成長歷程有關。但即便如此,從企業生命周期的角度觀之,企業經歷之階程仍將大同小異,無非就是「生老病死」與「起承轉合」這些必經歷程。

企業歷程可簡列為「成名、競爭、轉型、再造」這四大階段,當然,還可以有其他的區列方式,例如,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莉塔.岡瑟.麥奎斯從「瞬時競爭策略」觀點,提出企業的生命週期會歷經五個波段式競爭階段:「啟動、擴張、豐收、再造、割捨」。

-------------------------------

「局勢感知雷達」怎麼用?

使用「局勢感知雷達」時,先畫出X軸的「客戶歷程」與Y軸的「企業歷程」,然後思考在你所從事的各個競爭領域內有主要競爭對手,將它們一個個填入其中,並且最好能標示它們的能量大小(圓點的大小代表規模)。

如圖,是一張「局勢感知雷達」的示意圖,但是,這並不是此圖的常態用法!

如圖所示,您可以看到我將許多毫無相關、不同業態與業種的企業列在同一張圖中,我不建議你這麼做,因為這張圖是「市場縱觀示意圖」,只是米勒個人偷懶,在提列出這些企業的問題點之後,順便把它們標註在局勢感知雷達圖上而已。
(再提醒一次:我不建議你這麼用!)

image

(如圖:局勢感知雷達–市場縱觀示意圖)

------------------

企業在不同的企業歷程階段,如遭遇不同的客戶歷程,便會碰撞出不同的情境、問題與挑戰,而這正是吾人欲藉局勢感知雷達而加以窺測、描繪及映照之事。
更最要的是,別忘了加上對
「事件與挑戰」的觀測、並提出解決方案。

不管是左側的「企業歷程」(左線Y軸)、或右側的「事件與挑戰」(右線Y軸),觀測者可能有其個自的界定方式,儘管每個人的標註可能不同,甚至解讀也可能大相逕庭,但有兩件事必須瞭然於胸:

第一,觀測方式與設劃問題的差異,會影響解讀結果,就像非洲人沒鞋穿和不穿鞋,兩者是不同的解讀一樣,局勢感知雷達也是如此,右軸才是值得你特別當心的地方,還有,找個好顧問。

第二,如麥奎斯教授所強調者──「每個不同的生命週期,企業都應該要有不一樣的瞬時優勢與策略運用」。同理,針對每個不同的事件,企業也應該要有不一樣的瞬時優勢與策略運用。

舉例來說,某產業中有兩個不同的企業,它們都面臨一個相同的情境,在這個當下,每家業者都想要大量爭取客戶來使用其產品服務,也就是說於「客戶歷程」上,A企業與B企業都處於「追求」這個階程。

而在「企業歷程」上,A企業是市場先行者,進入市已有好一段時間了,在市場上已有相當知名度,且市佔率與規模都大於B企業,而B企業則是這個市場的新近崛起者,剛被消費者與投資人注意到,也就是說,在企業歷程這條軸線上,A企業位於競爭階段,而B企業則處於成名階段。

運用上述法則,我們很清楚地知道,A企業與B企業,彼此所面臨的狀況雖然都是「追求」客戶,但兩者的情境絕不相同,所用的戰略與戰術也自當不同。

--------------------------

不過,更重要的其實是右線Y軸的「事件與挑戰」!

「局勢感知雷達」的Y軸(左線)就是企業歷程,不管你將之列分為四個或五個歷程,都不影響大局,因為這個雷達的觀測使用,最好還要搭配「事件與挑戰」,這就是局勢感知雷達的「另一條Y軸(右線)」。如果要對問題與挑戰再做細分,你還能找出企業不同的許多個別難題與挑戰,所以,通常我會在右側另外拉出一條縱軸,將更細項的「關於問題與挑戰的觀察」列入。

舉例來說,星巴克與屈臣氏都有過度促銷的問題,但星巴克的短板不在咖啡而在點心,屈臣氏這家美妝店則已逐漸淪為品牌植物人困局,它們或需定位重塑、店格再造、商品開發、商品組合調整,而不該讓價格取代價值並且漸成常態。

於此同時,企業還會面對許多的課題或任務,例如,產品開發、技術突破、通路限制與擴張、成長目標(又依:營業額、市佔、或利潤…等不同的成長目標,而需有不同的戰略)、打開瓶頸與轉型、聚焦與跨界、商模創新、組織再造、發展新事業體、成立新事業群或整併事業群、找出第二成長曲線或找出下一個藍海事業領域、紅海突圍與尋找藍海市場等。

(要留意的是,以上這些細項課題又經常是複選項,此時,企業還得思考處理的優先順序、以及資源如何分配。)

【發表於:2021/04/29 ─── 米勒的行銷世界】

----------------------------------

(延伸閱讀:《三顧茅廬之後呢?》)
https://mtmelove.pixnet.net/blog/post/353593212

arrow
arrow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