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8-03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2142102192597264
為什麼有些商品,寧願扔掉也不打折?
這麼做的用意為何,是最符合企業利益的訂價法嗎?
如從經濟學的角度:商品寧願扔掉也不打折為的是鞏固定價。
但從社會學的角度:「不浪費」才是新主流意識。
不過,除這兩者以外,其實還可以有其他訂價思維。
其實,「訂價」並不難,艱難的是「定價」這個任務…
-------------------------------
前文提要:
「機票訂價策略,與奢侈品為什麼寧願將商品銷毀,也不願降價求售的理由相仿。除了維護品牌的原因之外,另一個更巨大的考量則是為了鞏固定價,好確保定價不致於崩盤,所以他們寧願捨棄因為座位賣不掉的損失,也不願意為了多增加收入而承擔這種價值(品牌價值)減損、與潛在的(價格崩盤)風險。」
-----------------------------
奢侈品的訂價思維
(如圖:為什麼奢侈品 寧願將商品銷毀,也不願降價求售?)
奢侈品對於鞏固定價可說是不遺餘力,它們通常的做法是只會加價而非減價,甚至於不惜用將商品銷毀以控制流通數量的激進作法。
以Burberry為例,根據一份報導資料顯示,光是在2017年那一年, Burberry就銷毀了總值約2860萬英鎊的商品,其中不乏嶄新的服裝、首飾、香水等。
奢侈品牌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不希望商品打折、爛大街,從而自降身價。
而且,比起品牌價值減損,銷毀商品反而是最簡單、也是代價最小的方案。
《3種『非多角化』的策略」-1:聚焦策略》
看視頻請點這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RC66mJ-Sc
-------------------------------
~~ 今天要再來繼續做點補充說明 ~
關於「訂價經濟學」的另一個衍生課題──為什麼有些商品賣不掉,寧可作廢、也堅持不降價求售呢?──我們今天就來好好地聊聊唄!
----------------------------------
為什麼有些商品,寧願扔掉也不打折?
許多人都很好奇,賣不完的麵包最後都去哪了?
從經濟學看:為什麼有些商品寧願扔掉也不打折?
如果你買過麵包,你應該對一件事不陌生,多數的麵包店通常都會有賣不完的麵包,而且幾乎每天都會有不少賣不完的麵包,因此,對於麵包店來說,他們經常要苦惱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決定每天要出爐的麵包品項與總數,以及哪些麵包要製做多少數量,但不管如何精控麵包會有賣不完剩下的,是很常見之事。
這時候,問題來了。
麵包店賣不完,剩下的麵包怎麼處理呢?
賣不掉的麵包,大概有三種出路:
多數麵包店都不會賣隔夜麵包(原因如后),但是有時他們會把這些賣不完的麵包以低價賣給一些專門批售NG品及隔夜麵包的小批販商,這些批發廉價麵包的小販自然有他們銷售的管道,通常夜市或菜市場、或是一些勞工群聚用餐的地方,就是這些隔夜麵包的銷路去處。
有的店家覺得轉售隔夜麵包太麻煩了,也回收不了多少錢,於是他們也會將這些隔夜的麵包(便當店與餐廳也是如此,也會將那些隔頓的便當餐點)送給弱勢團體食用,現在社區都有一些「食物銀行」,也是麵包店出清隔夜麵包的好去處。
(當日賣不完的麵包,據傳還有另一種處理方式,某連鎖超市日前曾被爆出某家門市的店長,會要求該店員工須自行認購未賣完的麵包,這也算是另類的處理方式了,但這種行為也只有連鎖集團再加上有位天兵店長,才能那樣搞。)
麵包店處理隔夜麵包的最後一種做法,是把沒賣完但還稱新鮮的麵包打散重製,這些被重新打成麵包粉狀的麵包可以做成土司、或與新麵粉混合添加之後再被製成較低價的麵包或小餐包,這樣也算物盡其用了。
不過,即使麵包賣不完,仍有許多麵包店仍然堅持不願意在營業時間、或食物保質期將屆之前,將店內還沒售完的食物折價出售。
----------------------------------
社會學的角度:「不浪費」才是新主流意識
烘焙業界有一個盛行的說法,賣不完的麵包,「寧願扔掉都不打折」也不再販售給顧客食用,其原因,也與我在前期文章(《訂價經濟學-2:為什麼在飛航前,航空票價反而較貴?即使班機上還有很多「還沒賣出去的座位」》)所說的理由很相似,主要是為了鞏固定價,以及維持商品品質。
當然,也有些麵包店會反其道而行,在臨近打烊之前的某個時段,會將麵包打折出售,這與其他賣生鮮食品的商家做法一樣,包括便利超商以及超市等,也都會在臨近打烊的數小時前,或是某生鮮食品快到保質期限之前做降價打折出售(比方超市的生鮮及冷藏魚肉及蔬果,或是超商的熱狗及乳製品等商品),以避免造成食物的浪費。
是以,「寧願扔掉都不打折」,已不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不變準則。
事實上,將保質期將屆的商品打折出售,反倒才是新的消費趨勢。
甚至於到了現在,這種消費趨勢更趨為主流型態,上述這種不浪費食物的做法,已逐漸獲得許多商家及消費者的支持,為此,商家還特別將這種快過期或賣相差的商品,加上貼切的名稱:「即期品」、「NG品」,好讓這種不浪費運動變得更合理,也更能符合消費者意識,並滿足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新消費趨勢之期待。
--------------------------
經濟學的角度:商品寧願扔掉也不打折
不過,有些店家還是不想加入商品降價的行列,因為他們深知一旦商品「變價」,就代表店家可能也必須開始承受新的消費變異模式,比方說消費者會習慣於在店家將商品降價出清時才來購買,那樣的話將會使得調節商品這件事變得更加複雜而困難。
一言以蔽之,降價出售或能減少商品完全賣不出的部份損失,但此舉也可能讓店家不得不面對某種新的情勢,例如,有時候消費者根本也搞不清楚那些打折的商品,是因為什麼原因才被店家降價出售,因此,出清品被當成是廉價商品也是常有的事,長久以往,那些被降價的商品,如果經常有打折行為,即使只有在某一刻或某些時間才會打折,消費者也很容易將該商品與廉價商品產生聯結,所以,任何商品不管什麼理由,只要是經常會打折降價,其商品的價值感定然也會減損,而且定價也就很難再回復如前了。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因此,店家才會寧願扔掉商品也不輕易打折出售。
與其說,商品賣不掉會有損失,這點很令店家不安,不如說更令店家覺得困擾的是,為了要多賣出點商品而讓商品價值掉了價,這點更令店家在意。
這也就是米勒在《訂價經濟學-2》這一篇談到的,明明「空著的座位」即代表損失,但為何航空公司不肯降價出售的若干理由。
(※參見「延伸閱讀」:《訂價經濟學-2》)
箇中主要原因即在於:機票與奢侈品訂價策略的理由相仿,為什麼它們寧願將商品銷毀也不願降價求售?除了維護品牌的原因之外,另一個更巨大的考量則是為了鞏固定價,好確保定價不致於崩盤,所以他們寧願捨棄因為座位賣不掉的損失,也不願意為了多增加收入而承擔這種價值(品牌價值)減損、與潛在的(價格崩盤)風險。
----------------------------------
更好的「變動式」訂價策略
此外,在《訂價經濟學-2》這篇,我也提出了航空公司(也包括那些決定採取「商品寧願扔掉也不打折」訂價策略的業者與企業),還可以考量這兩個問題,分別是「以打折價格出售臨近起飛前的空位,能不能帶來更多銷售量?」、以及「認真去計算降價或升價的價格彈性(需求價格彈性與供給價格彈性),以定出最佳的「變動式」售價曲線」 。
對航空公司而言,他們可能從來沒想過要去評估問題一。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打算要降價出售「距起飛前還有剩餘的座位」,甚至,航空公司的機票不只不降價,隨著起飛時間將近,甚至還可能以溢價去販售機位。
不過,對其他業界而言,「商品寧願扔掉也不打折」的訂價策略已逐漸鬆動,如果有去考量這兩個問題「以打折價格出售即期商品,能不能帶來更多銷售量?」、以及「認真計算降價或升價的價格彈性(需求價格彈性與供給價格彈性)」的話,最後業者將會發現,他們其實可以定出最佳的「變動式」商品售價
比起固定不變的訂價策略,不管是降價或抬價,這種有著「變動式售價曲線」的商品變動訂價法,或許才是能兼顧不減損品牌效益、又能同時滿足市場供需與企業利益的最佳商品訂價策略。
---------------------
所以說,「商品寧願扔掉也不打折」,這個論調之所以比惜物還要寶貴,此乃源自於訂價經濟學,為的是要護存「定價」,使其不受過多外力或變數所干擾。
畢竟,將沒賣完或賣不出去的商品降價求售很容易,但其後遺症及所帶來的長遠損失可能更大,這才是店家真正擔憂的地方。
米勒:「訂價」並不難,艱難的是「定價」這個任務。
【發表於:2021/08/19 ─── 米勒的行銷世界】
----------------------------------
※、延伸閱讀:《訂價經濟學-2:為什麼在飛航前,航空票價反而較貴?即使班機上還有很多「還沒賣出去的座位」》
航空公司無意打折出售剩餘空位的另一個理由是,航空業的行銷主管很早就發現,商務客人比旅遊客人更容易在最後一刻更改行程。
因此航空公司的策略是,對最後一刻訂位者(絕大多數為商務客人)收取全價,而對提早相當時間訂位者(大多數是旅遊客人)則給予折扣,好留住他們不被其他航空公司吸走。
https://mtmelove.pixnet.net/blog/post/35398864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