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02
《INSIDE》張忠謀為何稱三星為最強競爭對手?從人才到技術的革新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6084-samsung-vs-tsmc
………………
三星 電子於上月7日發出新聞稿,宣布將合併消費電子與行動通訊兩大事業群,此外亦同時更換集團內三大事業部門的執行長,這是自2017年以來三星最大的高層人事異動(2017年三星首席執行長權五鉉請辭,之後三星改設「共同執行長制」並沿用至今),媒體則以「三星變革」稱之。外界認為三星正專注半導體、人工智慧、機器人和生物製藥等領域,且計劃將於三年內投資2千億美元。
我看此次三星組織改革有兩大亮點:其一是,原先集團內的三大主要事業部門(半導體、消費電子、行動通訊)執行長都被撤換,三星表示,這是為了強化公司下個發展階段成長的競爭力。其二是,三星將消費電子與行動通訊這兩大事業群合併(保留消費電子事業群),從中得以窺見,三星未來的戰略思維將全力專注於半導體(供應鏈端)與消費電子(消費端)這兩大核心事業布局。
媒體指出,三星此次組織變革與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鎔之前所提的「內部革新」相關,意在加速經營班底的年輕化。其實,過去三星最大的競爭力並非來自其「科技力」,而是來自於其「人才力」。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多次點名三星是強勁的競爭對手,主要原因在於兩國的產業優勢相近,皆是透過大量優秀人才與經理人取勝。米勒過去亦曾撰文指出,「能讓三星重返榮耀的三個方法」,其中,「發掘能與未來接軌的人才」,將是最關鍵的決定性要素。
(延伸閱讀:《後李健熙時代 三星的隱憂》)-﹝米勒的行銷世界﹞
-----------------------------
在過去相當長時間裡,台積電最大的對手都只有三星,雖然許多業界都能憑著精細管理、先進研發與成本控制優勢而出人頭地,但半導體業迄今仍難以撼動其地位的仍然只有台積電與三星,這兩座分屬台韓的護國神山當初都奠基於其領導人的卓越遠見、以及擁有其他對手難以匹敵的人才團隊(例如台積電便靠著一支成員超過400名、24小時不間斷研發的「夜鶯部隊」而於2017年一舉技術超車英特爾,自此之後英特爾便被台積電狠甩後頭),纔得以豎立起全球半導體業界無法超越的高山。不過,三星的策略已相形見絀,尚能憑恃者唯人才耳,而台積電則同樣有著另一份擔憂,人才不斷被挖角與技術外流,是張忠謀最憂慮的事。
世人都以為三星是先重視技術,所以引用優秀的人才,因此才能設計生產出最好的商品,但我另有看法。首先,技術與人才的順序被顛倒誤解了,三星是先看重人才的尋求及養成,隨後才有技術與產品;其次,事實上「優秀的人才、極重視技術、最好的商品」應視為是「三向一體」,而不該是個別存在的單一要素,我認為過去三星在李健熙掌權時代,與其他大企業最大的不同,就是傾全力於「人才優先」的態度上,這才是三星得以極速成長並能獲致成功的最大關鍵。
2014年時,三星面臨兩大嚴重的競爭性衝擊,一是受到中國智慧手機品牌夾擊,三星手機銷量逐年衰退(2014年三星手機銷量較2013年衰退20%),二是向為集團重中之重的半導體事業,無論在研發與市佔面,皆被台積電超車,2014年,蘋果公布最新A8晶片的代工名單,台積電踢掉了三星(不過,2015年蘋果A9晶片訂單又重回三星手上),此時,三星做出的重大決策是將其事業核心轉向物聯網,有500名手機工程師被移轉至網路部門。
當時三星之所以看好物聯網,是因為IDC預估2020年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7.1兆美元,因此三星認為物聯網是必須投入的市場,另一方面,那幾年蘋果與Google正當如日中天,製造業出身的三星看到最強的手機競爭品牌蘋果、與網路出身的Google也開始染指實體消費性電子產品,眼紅之餘亦自心熱,三星滿腦門想的是半導體+科技+消費性電子,三星一樣不缺,如能以自家事業觸角之規模與強項來佈局物聯網,應能比蘋果和Google更具優勢,而且順便可為集團找到另一個出口。三星確實很需要找一個新的市場,可以同時帶動平板、手機、電視及家電事業,同時可以擴大自家半導體晶片應用,那時三星想稱霸的市場就是物聯網。
三星當年試圖以物聯網做為挽救集團事業全面衰退的救生圈,之所以未竟全功,主要原因就在於三星未意識到自己做得太多太雜,已經離李健熙從1997金融風暴學到的「聚焦」之見太遠了。
2014年五月,三星會長李健熙因心臟病入院後,李在鎔開始接班,但2014年的第三季,單單三星的行動部門獲利便已下滑74%、淨利年減49%,因此李在鎔亟需在成王之路上建功,同時也為集團內眾多事業群尋找一個能成就大業的共主市場,而他相中的市場便是物聯網。然而,三星那次的轉向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押注於物聯網還是無法讓三星聚焦!三星需要做的第一要務並不是尋找新的市場出路,而是應該重新聚焦,甚至聚焦的優先順序還要先於確定核心事業方向。
這一次,三星的2021變革大計能否奏效,關鍵在於其變革幅度是否夠大,在即將進入2022年之前,三星首見合併消費電子與行動通訊事業群,這是好的第一步,接下來如能落實「聚焦」策略,只專注於半導體與消費電子這兩大核心事業就好,但這也代表三星應該縮減並關閉更多事業群,那樣才能真正地浴火重生。
所謂的聚焦,也就是「選擇與集中」(選擇看起來最有前景的事業並傾全力發展),當初也正是由於李健熙的聚焦遠見,三星電子才因此被相中,成為選擇與集中(去蕪存菁)的主要標的事業,因而造就了三星集團20年來的輝煌年代,如今,三星又站在十字街口上,如何選擇與集中,是李在鎔能否再造三星的一大試煉,如果三星無法再次重新聚焦,自此台積電就無須懼怕三星了。
----------------
一言以括之,「三星變革」真正引人矚目的魔鬼細節,並不在於更換組織新血或合併事業群,這些都只是僅見皮毛的虛變,包括國內兩大PC大廠華碩與宏碁也都曾如此施為,卻也未見轉型成功,真正的「重組再造」與「企業轉型」,要從本文談到的這兩個根本重點:「聚焦」與「人才」著力才行。
2009年6月,原本已退休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78歲之年又宣布回鍋兼任並取代原本已接任台積電執行長的蔡力行,當時台積電正遭逢因2009年金融危機後利潤大幅下滑而被迫裁員的風暴,蔡力行又太過「力行」Costdown成本優化的執行,使得台積電一下子爆發人才快速流失以及研發投資縮減的雙重危機。
此外,多年前台積電也有「不夠聚焦」的類似教訓,還好台積電「失焦的布局」並不在其核心本業晶圓代工上,才沒有付出太沉痛的代價。當初張忠謀認為「台積電需要建立一個或多個新事業才能增加台積電未來成長性」,所以才有了台積電後來於2011年8月成立的固態照明與薄膜太陽能這兩大轉投資事業部門。2011年台積電發展新事業是受到了「多角化策略」的鼓舞,但是到了2015年便結束了台積固態照明事業與台積電太陽能公司,自此正式宣告台積電多年前苦心孤詣籌劃的兩大新事業全部失敗。
………………………
下次再來聊:半導體三巨頭──台積電、三星與英特爾──不同的商業模式,如何牽動企業的成就與發展?
………………………
※、﹝米勒的行銷世界﹞在INSIDE新開專欄了呦,歡迎前往閱覽。
https://www.inside.com.tw/author/米勒
【轉載-發表於:2022/01/14 ─── 米勒的行銷世界】
………………………
「重組再造」與「企業轉型」是近年來最火熱的兩大經營管理命題,INSIDE新開闢的「策略行銷專欄」以後還將刊載更多關於組織變革、經營戰略及商業模式的優質文章,敬請持續鎖定及訂閱本專欄。
在爾後的專欄文章中,米勒將以「三大戰略思維」(競爭、組織、統合)為框架、用創新及變革為經緯,依次與INSIDE的讀者們全面分享:「新世代組織變革」、「核心事業新戰略視野」、「改變與創新」、及「競爭新思維」、「商業模式」…等策略行銷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