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三巨頭:台積電、三星與英特爾,各自採取何種商業模式?

(INSIDE行銷專欄)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6565-business-model

-----------------------------

前期談到「三星變革」,半導體製造業多年下來已成台積電、三星與英特爾三足鼎立之勢,但近兩三年來情勢丕變,三星與英特爾都遭遇逆風,唯有台積電一枝獨秀,這與它們各自所採取的商業模式有關……

(三星:集團多角化策略;台積電:專業晶片代工;英特爾:品牌製造雙馬車)

……………………………

三星最大的問題:做晶片代工又自做品牌

領三星達成世界製造第一的目標,三星集團前會長李健熙的策略很簡單,先找到一個重點突破口,然後全力集中資源,這就是「選擇與聚焦」策略。歷經數次變革之後,三星的飛輪效應開始滾動,一路從手機拓展至半導體,如今三星已成長為擁有很多事業群的超大集團,此時,選擇與聚焦策略已被「集團多角化策略」所取代,在過去十年間,這套策略確實也能有效發揮三星多元化優勢,透過以點帶面、再全面突圍的市場銷售套路確實也讓三星在各個領域無往不利,比如三星經常採用的業務做法是「以買帶賣」,以三星半導體爭取高通晶片為例,三星先拋出誘餌,由三星手機部門去買高通晶片,之後再說服高通把晶片代工也交給三星做,面對蘋果或其他領域的對象也是如此,三星會以其存儲晶片、面板等資源再捆綁晶片代工業務,這就是三星標準的銷售策略,許多半導體公司也有同樣的捆綁銷售策略。
image

過去,三星這種業務套路搭配「集團多角化策略」,也成了三星在各領域蠶食鯨吞的成功方程式,但如今半導體競爭激烈更甚以往,一方面半導體已然居升為消費電子之領頭地位,再方面此領域的商業模式亦更形複雜,已非三星過往經驗所能駕馭,於此同時,三星自己也有其他的麻煩,既做晶片代工又自做品牌(消費性電子產品與行動電話)已成了三星最大的問題根源,談轉型與重返榮耀之前,三星必須先自行拆除這顆地雷才行。
(延伸閱讀:《張忠謀為何稱三星為最強競爭對手?從人才到技術的革新》

………………

英特爾(Intel):昔日半導體王者,靠著CPU與晶片兩張王牌通吃全球

「價值鏈瓦解」與「供應鏈外包」之賜,讓英特爾成為PC與半導體業的巨人,不過,時至今日,換成英特爾的價值鏈被瓦解了。雖然英特爾至今仍是全球個人電腦與資料中心處理器的龍頭,但現在他的營運模式,不論是IC設計或是晶片與處理器製造的核心本業,都受到台積電和輝達等廠商的強力挑戰。

近幾年來,英特爾的市值不斷被其他半導體業與晶片公司超越,在全球半導體與晶片產業中漸趨末流,不但在半導體三巨頭(台積電、三星、英特爾)中屈居末位,更難堪的是,即連其在美國的晶片地位也於去年拱手讓人,英特爾曾經是美國「最有價值」的晶片公司,但是2020年7月初,輝達(NVIDIA)便以市值2513.1億美元,首度超越市值2481.6億美元的英特爾。

如今英特爾市值不到輝達的四分之一

而在這之後,英特爾的股價仍持續攀低,再被博通(Broadcom)等競爭對手超越,到了2021年10月底,英特爾市值約2010億美元,不但低於台積電近5800億美元(台幣16兆元)的市值(※),也被其晶片供應競爭對手兼合作夥伴高通(晶片品牌公司)狠甩,另一強敵超微(AMD)也以約1800億美元的市值緊逼其後,與英特爾市值差距僅不到200億美元,而5年前超微的市值還不到80億美元。至於委託台積電代工製造晶片的繪圖晶片大廠輝達(NVIDIA),去年底最新市值則來到8200億美元,已是英特爾現今市值的四倍之多了。
※這個月16日,台積電最新市值已達7294億美元,正式超車輝達 (NVDA-US) 的6713億美元,重奪全球半導體王寶座,並躍升全球市值第八大企業。

證券分析師Mosesmann認為,英特爾在半導體製程上的瓶頸已不止是7nm節點的延期,而是需要重整架構來實現翻身,這將造成英特爾在半導體製程上的劣勢持續5年、6年、甚至7年的時間。
但真實情況是,英特爾不只是在半導體方面已難以反轉劣勢,如今更在各個領域上(晶片代工、品牌、處理器等)全面潰敗,包括製程與技術以及市場面,整個都大落後於其各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

英特爾確實需要重整架構,不只是半導體而已,而是需要做「全面地重整!」
一如三星所陷入的困境,英特爾既是晶片代工廠同時也是晶片品牌商,三星與英特爾始料未及的共同難題原點,即在於想要兩頭賺卻反而遭致客戶擔心與之競爭的疑慮,尤其是多年下來市場細分化已讓供應鏈產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一家通吃的局面已不復返;此外,英特爾的麻煩還更甚於三星,因為英特爾不只做晶片,也做處理器,換言之,英特爾面臨的是「雙倍的麻煩」Double Trouble)。

……………………………

台積電:最純淨的商業模式,成就了台積電獨一無二的吸金大法

一個「價值鏈瓦解」的商模,養大了兩家半導體巨頭──英特爾與台積電。

從價值鏈瓦解中看到機會的不是只有英特爾而已,1986年,時任工研院院長的張忠謀應政府扶植半導體之邀創辦了台積電,當時張忠謀心中已有一套商業模式藍圖,他想要做的是幫其他晶片公司專門代工製造的公司,1988年,英特爾給台積電送來第一筆大單,並對200多道工藝進行指導,這一年,張忠謀的「專業晶片代工」商業模式才正式上路,也奠下了日後台積電獨攬眾山小的地位。
image

有人說,行動市場和GPU養大了台積電,這話不假,可這只能說明台積電的市場預測眼光精準,但若是沒有一開始絕佳的定位與正確的商業模式,就不會有現今的台積電了;台積電的商業模式很純淨,從頭到尾都只是「專業代工模式」。

三星、英特爾與台積電,這三家興盛時期與命運各自交錯的半導體三巨頭,以各自不同的商業模式,牽動著各自的成就與發展,如今,三星與英特爾都有各自的難題,唯獨堅持不做品牌也不甘於只做平凡製造業的台積電,以這套純粹又簡潔的「專業晶片代工」商模後來居上,而且應該還能繼續稱霸數十載。

………………………
2022/02/07 米勒 ﹝米勒的行銷世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勒的行銷世界 的頭像
    米勒的行銷世界

    米勒的行銷世界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