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3-01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2300299366777545
當許多店家及品牌企業在做品牌的同時,這些員工們一時只為「好玩或想紅」的行為,卻在無意間就摧毀了企業及店家辛苦累積起來的品牌形象,這是品牌沒教的外一章──常被忽視的品牌漏洞:員工的品德。
---------------------------------
五十嵐店員 大鍋煮髒鞋事件
月前有民眾控訴知名連鎖飲料店50嵐位於雲林虎尾的某分店,有店員疑似將煮茶的鍋子拿來煮髒鞋,並將過程拍成影片且上網。50嵐總公司回應,經調查是員工惡搞,該員工使用先前店內用來煮珍珠但已報廢的鍋子惡作劇,目前已經開除在該店內用大鍋子煮鞋、以及在旁以手機拍攝的兩名當事人,並會依照合約懲處加盟業者,也將對各店重新進行教育訓練改善後,才會恢復營業。
---------------------------------
品牌外一章
其實,現今類似事件層出不窮,包括某連鎖超商店員用烤地瓜機器烤蝦、並且同樣自拍上傳,而前幾日又傳出另家超商店員也以「用茶葉蛋機煮湯圓」來向先前那位連鎖超商的烤蝦店員前輩「致敬」,這些只是為了個人好玩和想紅而惡搞的員工們,他們的目的都只是為了在臉書上多多引起關注,但卻為此而賠上其工作店家的聲譽,而且給社會做了很不好的示範。
就食安衛生問題而言,這些企業員工的行為當然很不可取,而業者口口聲聲會再教育,效期能維持多久也很令人懷疑,畢竟這類行為模式是從骨子裡就挾帶而來的工作態度與個人品性問題;另一方面,許多業者自己對食安的心態及處置模式也是員工有樣學樣的來源,連不少食品大廠和知名飯店都偷偷使用過期食材原料了,更何況那些小店家。
如果不是民眾檢舉,坊間有多少業者會把「將過期食材原料用在食品加工製做、或煮成食物給客人吃」真的當一回事?我想,包括業者和民眾,彼此都心知肚明唄,所以說,這些事件之所以難以杜絕、也很難帶來多少啟發效應,歸根究底,那是因為食安衛生從來就不是靠教育而來,而是得發自心理,從企業到所有員工都得自刻自厲地奉行,那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比起食安衛生或是對員工進行教育訓練、這些被視為是額外的時間損失與成本考量,我想業者會更重視自身的獲利與營收,若非畏懼事件會影響自家的獲利與營收,他們是連處理都懶得一顧的,這點就跟政客面對選民的態度一樣,因此,業者對此類情事的回應多半也只是虛應故事而已。
………………
所以,我一直不覺得企業所說「會再教育員工」應以這樣的視角面對,反過來,在教育員工之前,業者自己應該先教育好自己。沒錯!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些員工這些不經意的行為,已經明確地傷害到了公司的品牌信譽,今天雲林這家飲料店有員工用大鍋煮自己的臭鞋,那是因為被抓到了才曝光,未被查獲的大小違規亂象還有多少呢?如果因為不滿客人就偷吐口水或在食物中投入煙蒂、替客人飲料餐點加料,這些看不見的店員私行沒人能保證不會發生,哪天民眾想想「食在不心安」就不會去消費了,最後買單的還是聘用這些店員的店家,除非有哪家業者提出強烈宣示向民眾信心喊話,否則沒有誰能置身事外。
這就是我要講的「品牌外一章」──
當許多店家及品牌企業在做品牌的同時,這些員工們一時只為「好玩或想紅」的行為,卻在無意間就摧毀了企業及店家辛苦累積起來的品牌形象......
這是品牌沒教的外一章~常被忽視的品牌漏洞:員工的品德。
………………
常被忽視的品牌漏洞:員工的品德
如果從另一個面向來看,有遠見的業者應該要更深刻地瞭解到,這些負面形象事件會對品牌利益產生巨大之衝擊,他們也應該拿出更果斷有力的措施,從根源處就給予消費者食安保證,以防止並杜絕這類事件不再發生,如此才能確保企業利益及維護顧客的消費權益。
除了接觸顧客第一線的員工之外,不少企業員工也常在看不到的地方做出危害公司品牌形象的事,像是送貨員開著公司貨車在路上搶快、違規、不當超車、不禮讓行人,或是吸菸亂丟菸蒂等…,諸如此類的事,在公司看不到的視野之外,有多少員工每日都在危害公司的品牌形象呢?企業花費多少金錢和時間、辛辛苦苦才建立的品牌與聲譽,卻可能被企業員工隨意地傷害,企業主如果真有想到這些,難道不會心驚膽寒嗎?
最常被忽視的品牌漏洞,就是所屬員工的品德了,企業主如果覺得品牌與員工都是公司極重要的資產,從現在起就應要將此二者落實為一,人資部門應該重新訂定員工手冊,將品牌紮根於員工DNA之中。
………………
社員一入社就簽「企業品牌維護條款」
我的建議是,員工教育訓練與品格教育應列為品牌KPI追蹤查核項目之內。
除了科技公司常會祭出的保密條款切結書之外,所有企業更該普及的是在員工入社之時就與他們簽訂企業品牌維護條款,尤其是那些正從事餐飲服務業的企業,即使是不到五人員工的小小加盟茶飲店,也可能現在開始就要考慮新增一張更實用且更重要的「企業品牌維護條款」,嚴禁任何員工個人做出侵害公司聲譽的言行,否則會向員工提出鉅額索賠;若不如此,現在的服務業包括超商或茶飲店,員工流動率本來就很高了,今天他做出危害公司品牌聲譽的行為之後,員工拍拍屁股走人就好,這種開除員工的懲處對多數服務業在職員工來說根本無所謂。
雖然我很擔心有公司會因此濫用這種「企業品牌維護條款」、無限上綱至箝制言論自由與過份干涉員工行為而侵害人權,但還是堅定認為「社員一入社就簽企業品牌維護條款」應成為未來企業常態之舉,如果這種企業品牌維護條款不能普及並落實在每個企業之中,那些離譜的各類事件還是會繼續發生,而企業與消費者也只能默默地繼續承受,消費者只能互相告誡,如果不想點的餐飲中被人加料洗鍋水,最好當下不要與店員爭執,等到消費後再去跟媒體爆料唄。
【發表於:2022/03/04 ─── 米勒的行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