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01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07793026028192&id=256375234503312
「莫比烏斯帶」(
Mobiusband),是一種拓撲學結構,它只有一個面(表面),和一個邊界,可以用一個紙帶旋轉半圈再把兩端粘上之後輕而易舉地製作出來,莫比烏斯帶是一種弔詭的結構,這種結構的面會形成無限重覆循環。
米勒說:在商業領域裡,一家企業的執行長提出一個說法,若是可以成為假說並讓投資人信服、且有助於推升企業價值,那他就形同丟出了一條莫比烏斯帶。

亞馬遜(Amazon)這20年來都沒有賺錢,外界一直對此有正反兩極的評論。
其一,為什麼亞馬遜一直不賺錢?

文章標籤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09-04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1006398292834332
~這是一則關於電商Seafood的寓言~

(淡水小魚游進電商大海)
一對夫妻帶著一位稚齡小兒,開了大老遠的車程到海邊,準備要將一籃魚放生,到了海邊後這家人才發現他們漏帶了一樣東西。
男主人:「哇,魚飼料忘了帶」。
一旁有人聽見了,忍不住出聲說:「別管魚飼料了,您這可是淡水魚呢」

文章標籤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09-03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03616693112492&id=256375234503312
這次,「免運費」的炮火,讓Pchome
與蝦皮這兩大電商之戰浮上檯面,PChome曾經是新電商,但是現在的蝦皮也以新電商自栩,所以,關鍵在蝦皮做對了哪些事,而讓蝦皮擁有與PChome商戰的後進者優勢PChome做錯了哪些事

最新一期《商周》封面報導(1558期):「蝦皮700天完美奇襲PChome」

https://today.line.me/TW/pc/article/aPljoO?utm_source=lineshare
「蝦皮最大的傷害不是真正的營業數字,而是投資市場的想像空間沒有了!投資人突然警覺到:你這家公司沒有創新能力!」商業發展研究院行銷所跨境網路商務組組長戴凡真指出。
 

文章標籤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09-02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1000269500113878

前文提要:
Botsman以「協同消費」解釋「分享經濟」,並提出三種主要樣態:「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service systems)、「市場再流通」(redistribution markets)、與「協同式生活」(collaborative lifestyles);「產品服務系統」的核心概念即「去私有化」,「市場再流通」的核心概念即「循環流通」,「協同式生活」的核心概念即「交換分享」。
此三種「協同消費」模式,幾乎已能涵蓋目前已知的所有「分享/共享經濟」型態。

我將「共享平台」粗分為四大基本類型:租賃模式、分享模式、交換模式、免費模式。

文章標籤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09-01

當今在中國和台灣相當盛行的硬客、虎牙、鬥魚、觸手、KK、熊貓、花椒、UP17Me、新浪…等這一長掛的直播平台,這種P2P模式及直播所帶動的「打賞」分潤模式,其實這都是「分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外掛一支。「分享經濟」的概念可以追溯至很早之前,人類的送禮行為就是最古早的「分享」源起,這就是「禮物經濟」(Gift economy)的概念。


(「ZXin」設計師訂製珠寶)
如圖,高級珠寶向為「頂級禮物」饋贈首選,除了這個禮物本身的貴重性之外,具有美觀性與保值性,也是珠寶為人喜愛之理由,而且在男女人際關係中,男人送女人珠寶一直被視為是具有特殊情意的表徵,以珠寶做為禮物,常是做為戀人傳情或是測試關係的一種含意,通常即代表這對男女的私密關係已經更上一階。除了饋贈知名品牌珠寶之外,現今,「訂製珠寶」的風氣也逐漸普及,可以自選寶石、自訂預算、及與珠寶設計師溝通設計樣式…等,都讓訂製珠寶愈來愈受到青睞,尤其是,訂製珠寶的「獨一無二性」,更是訂製珠寶最迷人之處。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72942966053801&substory_index=0&id=612892645392177


文章標籤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08-05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993369050803923
先前我針對「Zipcar是不是共享平台」發表了一篇文章(分為上/下篇),其實該文算是討論「共享平台」的前文,本文再以「什麼是共享平台」為議題,除了精簡整理先前提出的「共享平台」要素之外,特別也想要釐清「共享平台」的要義為何?許多人對「分享經濟或共享經濟」之所以會感覺混沌難解,原因正是因為「分享/共享」其實包含了兩層不同意義的內涵:「共用」和「分享」在裡頭的緣故;所以,後面我也會分別闡釋「共用」和「分享」此二者的源起與差異。

「分享」和「共享」的概念

其實「分享經濟」和「共享經濟」的概念並不全然相同,以中文的字面意涵來解的話,前者的核心詞是「分享」、後者則是「共用」,但是就英文來解都是「Share」,所以「分享經濟」和「共享經濟」可以相通,現在對「分享經濟或共享經濟」比較明確的定義是:服務或商品能被眾人使用、分享或出租的一種商業模式及其產生的商業經濟。大致來說,「分享/共享經濟」的基本要義是:在以新創商業模式為基礎所創造出的一個全新的經濟生態體系之下(而且通常當前這類商業模式會以大平台的形式出現),除了涵括「利他」與「共享」這兩種人際價值觀之外,而且也能夠兼容並蓄地保有「循環或重覆經濟」的附加價值於其內。

 

「分享經濟」源自「禮物經濟」

文章標籤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08-04

今年6驚爆增資不順、大幅裁員危機的台灣第二大團購電商17Life,本月傳出因新近募得B130萬美元融資,使得營運出現轉機17Life也重新擬定轉型三箭:精選生活電商、強化「策展」和影音網路行銷、企業電子行銷O2O技術。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989839957823499&id=256375234503312

8歲的17Life 尚能飯否?
這次17Life B輪融資主要參與者還是以原股東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為主17Life總經理李易騰說還有其他新股東加入並提供新融資,但是並未透露新股東的融資額度及佔比。而且雖然17Life已取得4千萬台幣的新增注資,但是與兩個月前期待的億元注資相比僅達標4成,可見多數大股東的增資意願不高,業績做不出來,網家詹宏志也不好開口具邀其他股東新增資了。

17Life 還有午餐吃嗎?】
17Life」(
康太數位)的前身是「午餐王」線上訂餐平台,2006年由李易騰創立,2008年「午餐王」被台新旗下的PayEasy(康迅數位)收購後、於2009年更名為17Life並納入PayEasy事業旗下,17Life有很多大咖股東,除了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與其子新光三越執行副總吳昕陽的投資公司所代表的新光系統之外,知名電商人-網路家庭的詹宏志也是主要股東之一,其他大股東還包括京城銀行董事長戴誠志、雄獅旅遊董事長王文傑、台達電的鄭崇華和中租迪和的辜仲立,光這些富爸爸的市值,加起來就將近7000億元。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08-03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986376448169850
從前有一個人偶然發現:在青蛙後面拍掌,青蛙就會往前跳動,但是在青蛙的面前拍掌,青蛙卻一動也不動。因此他開始懷疑青蛙的聽覺可能是來自於青蛙的後腿,為了證實這個假設是否正確,於是這人便買了一百隻的青蛙來做實驗,同時為了減少實驗的誤差性,所以他買進包括各種品種的大大小小青蛙,然後切除它們的後腿。最後他的結論是:切除了後腿的青蛙,再用力地大聲拍掌,青蛙都因聽不見,而不會跳動。
這個故事所嘲諷的具偏執之阿Q精神,很不幸地現在正悄悄蔓延於現代企業的商品創新思維之內,而其中操刀做實驗的人很多都是那些網路科技的朝聖者。

以上,我稱之為「截肢式」的命題設定。

「命題設定」是組織領導者每時每刻都在做的事,你每一次做的每一個大大小小的決策,都是從「設定命題」開始,如果「命題設定」錯誤,當然就沒辦法對症下藥。

就行銷程序而言,所謂的「命題」有兩類。

文章標籤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08-02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982560521884776

Facebook(臉書)如今是台灣媒體中最大的流量把持者,幾乎每一位消費者每天都會刷臉書和黏臉書,媒體自也不能豁免,不管是為了沾流量或為了沾閱量考量(讓新聞報導或文章的內容能有更多人閱覽)、或為爭取廣告之故,總之新媒體已逐漸被臉書把持,一方面雖然他們深知臉書是其最大的威脅者也是競爭者,另一方面卻又想要與臉書沾上更緊密的關係,於是甘心免費供輸內容給臉書做為其擴張影音內容地盤之用,有些媒體甚至以「成為臉書的農奴」一詞,來形容這些新聞主流媒體與臉書之不平等合作關係。


不過,媒體與臉書的這種競合關係,在日前已悄悄出現一些微妙變化,部份以新聞為主的媒體向臉書開了第一槍,包括紐約時報、CNN與英國衛報等新聞主流媒體都已宣告要與臉書分道揚鑣,紐約時報、英國衛報等皆已取消跟臉書自有的「Paper」閱讀App、和「文章快手」(Instant Articles)方面的合作關係,主因是這些新聞內容直接刊登在臉書網站上之後,鮮少會被連回媒體網站,因此並未給媒體帶來多少訂戶和流量,反而形同只是讓這些媒體淪為臉書免費的內容農場,另外,紐時也減少了臉書直播影片的產量,原因是臉書的拆帳比例讓紐時覺得划不來,而衛報除了取消和臉書的「文章快手」合作關係以外,也決定不再把新聞刊登在Apple News上。

過去幾年臉書想找媒體測試新構想很容易,因為媒體高度依賴臉書增加讀者,特別是行動裝置用戶,但現在愈來愈多媒體業者開始取消跟臉書的合作案,主要是擔心得不償失,外媒報導已有六家媒體高層主管表示,撰寫新聞與製作影片的成本高,但臉書要求的東西卻老是一變再變,付的錢或提出來的數據也都不夠,因此,這些新聞媒體才會要降低與臉書的合作關係,除非臉書的態度有所改善。

對於傳統媒體與所有新媒體(網路媒體)而言,臉書的威脅和不對等的合作關係只是媒體困境的冰山一角而已,一樣面對流量和通路為王的壓制,迪士尼就勇於大膽向Netflix提分手,宣布從2019年起停止提供新電影的播映權給Netflix,迪士尼認為從訂閱用戶身上獲得的長期利潤將高於把旗下電影外租給Netflix等影音服務公司,因此決定開闢自己的影音串流服務,無論迪士尼這類影音娛樂內容媒體、或是新聞媒體平台,內容媒體所要面對的真正課題應該是「商業模式與獲利模式」的創新,長久以來,既往的商業模式與獲利模式已經崩潰,但媒體卻還找不到商業模式與獲利模式,這才是媒體真正亟解的問題。

文章標籤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08-01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979060848901410

同樣都是網路「新媒體」,《端傳媒》在去年(2016年)10月自家的一篇報導中暗指去年7月才誕生的最新一家的「新媒體」《上報》卻已顯得蒼老。
《端傳媒》自己點出這些「新媒體」同業的問題是不夠創新,「不漏新聞的模式已經不夠了,新聞工作應該更深刻周延地掌握、分析事實;內容為王,只是產製與傳播過程(應該要)有新的方式了」。
然而,《端傳媒》自己又掌握了哪些創新,而是否讓他足以勝任「新媒體」之稱呢?顯然,《端傳媒》同樣也掉入「新媒體」迷霧之中,而無法掙脫這些新媒體的困境,基本上,這些「新媒體」同樣都落入了一個迷思:「成立線上新聞媒體、並聘僱記者產出內容」,此即為他們所認知之「新媒體」。

僅將「線上的內容媒體」這種型態視為是一「新媒體」,而忽略了其他改革創新,不只是《端傳媒》以為的產製與傳播過程的創新而已,僅在介面上擴增附加索引或連結並不能算是改革創新,重要的應該是整個新聞編輯台的處置模式、以及內容「產編製播用」方法的創新,總的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創新是來自於這個「新媒體」的使命、定位、以及競爭力、商業模式與獲利模式這五大層面。
 

文章標籤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