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

https://www.facebook.com/MTmelove/posts/2328093200664828
才剛結束好幾波連續潮間帶的買一送一活動,4月6日起星巴克又再次祭出連續14天的買一送一,這種狂轟濫炸的「買一送一」何時才到盡頭呢?消費者對降價的無感與疲軟之經濟效應已經慢慢浮現了,企業自身的利潤益也是如此,更別說無形的品牌價值減損傷害。

但對星巴克來說,這張沒完沒了的「業績提款卡」,顯然不可能自主終結。「星巴克為何狂祭買一送一」,我的看法是,歸根究底,其最終原因,或許是因為星巴克看不見、也找不出那一條「好的成長路徑」唄,理由就只緣此。

-----------------------------

星巴克狂祭買11,「為啥不降價賣?」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心有戚戚焉,「星巴克狂祭買1送1,為啥不降價賣?」

最近LINE的一則推播新聞給了中肯答案,「有內行者針對為何星巴克選擇推銷不降價做出解釋,以經濟學來看,降價賣不一定會賣更好,因為以消費者心態來說,星巴克在台灣咖啡市場屬於高價定位,若某天降價了,消費者就會覺得原來降低價錢也能賣,心中反而會認為之前的高價位是欺騙,但推出買1送1,反而讓人有種撿到便宜的感覺。」

~沒錯,這話已描繪出了八九分市場經濟學的神髓了。

---------------

就市場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不直接打折出售,而是祭出買一送一,那樣才能真正拉抬買氣,而且比較可以「減緩」商品與品牌的價值。(是的,只能減緩,但仍無法止抑品牌價值之減損)

不過,也有企業及其品牌堅持不願降價或做出任何「類降價」的促銷活動(VIP折扣或周年慶活動例外),原因就是:那是「飲鴆止渴」的慢性毒藥。

『所以說,「商品寧願扔掉也不打折」,這個論調之所以比惜物還要寶貴,此乃源自於訂價經濟學,為的是要護存「定價」,使其不受過多外力或變數所干擾。畢竟,將沒賣完或賣不出去的商品降價求售很容易,但其後遺症及所帶來的長遠損失可能更大,這才是店家真正擔憂的地方。』

(請自行參考:《訂價經濟學-2》《訂價經濟學-3》及相關系列文章)

-----------------------------

「買11」不是問題,但是不能狂祭猛用!

「星巴克狂祭買1送1,為啥不降價賣?」,這問題的答案簡單就能理解了。但是我想探討的、更嚴肅的問題是:「星巴克狂祭買一送一,那是怎麼回事?」
這個不是市場經濟學課題,而是屬於企業經營(心態及作為)的層面了。

………………………………

2018年,針對中國咖啡消費市場因星巴克也跟進瑞幸咖啡發起的那一波大陸咖啡外賣戰局,連帶促發了互聯網科技業者與加盟連鎖業間的競合關係,於是米勒寫了【星巴克的變法圖強之術】系列文。

《星巴克的變法圖強之術(中)》這一篇中,我除了點出咖啡可以概分為七大類市場區塊之外,也對咖啡的消費模式與未來消費態勢提出了若干看法。(※)

如今看來,果不其然,咖啡消費方式的變遷方式正逐漸加速與品味脫勾,不只是超商咖啡,現在連全聯都賣起咖啡來了。

---------------

原本還有一篇(星巴克的變法圖強之術-下篇),是要談「星巴克推外送服務的前因與背景,與中國大陸的咖啡戰局」這兩個子題,但後來我一直忘了發表。

在未正式公開發表的「星巴克推外送服務的前因與背景」這一部份,我認為,「中國星巴克所做的這一切,為的都是追求成長」。
不過,這裡所言,「星巴克所做的這一切,為的都是追求成長」,我所指的是中國的星巴克(2017年已與台灣統一集團脫勾了),而非台灣的星巴克(由統一企業主導及經營)。

台灣星巴克現在所做的事──「狂祭買1送1」,完全與「追求成長」無關,只是用變相打折(製造出沒降價的假象)來達到為帳面上短期業績進補的目的。

和許多企業一樣,星巴克也犯了低級的經營思維錯誤──企業要追求的不該是營業額,而是應Focus在成長與利潤上(而這只是最單純不過的微笑曲線論調罷了)。
更何況這些企業求取業績的方法手段還是採用走捷徑貪快的浮濫促銷方式,那就更要不得了。
只可惜,這些不以追求真正成長的企業一直都很無感、也不在乎,殊不知,任憑你的品牌光圈開得多大,過度曝光的後遺症也總是會來,看看屈臣氏就知道了,濫促狂銷,遲早只會讓自己落入進退不得的惡性循迴圈而已。

………………………………

除了「狂祭買11」之外,星巴克還可以有其他作為嗎?

企業選擇成長的路徑與方式,將決定這家企業未來的高度與格局!

結論很簡單,「買1送1」不是問題,但是不能狂祭猛用!

星巴克現在的問題有兩個。
第一,星巴克為何要不斷「狂祭買1送1」呢?

若不是星巴克的領導層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是行銷團隊不懂市場經濟學,但我認為兩者的可性都很低, 問題可能是基於一個更深層的理由,那就是他們似乎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來應付變局、以及同時突破成長困境,所以只好「茍且偷安」地繼續沿用這一促銷大招,先求帳面好看再說。

第二,除了繼續「狂祭買1送1」之外,星巴克還可以有其他作為嗎?
這就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答案是有的,而且不如想像中的難,只要找對路徑與突破點就行,文末會有我的解決提案。

才剛結束好幾波連續潮間帶的買一送一活動,4月6日起星巴克又再次祭出連續14天的買一送一,這種狂轟濫炸的「買一送一」何時才到盡頭呢?消費者對降價的無感與疲軟之經濟效應已經慢慢浮現了,企業自身的利潤益也是如此,更別說無形的品牌價值減損傷害。

但對星巴克來說,這張沒完沒了的「業績提款卡」,顯然不可能自主終結。

image

(4月6日起,星巴克連續14天的「買一送一」又來了… )

從許多層面來看,台灣的咖啡市場都不及中國咖啡市場可口,對於企業來說,很重要的「成長」課題更是如此,而這正是台灣星巴克所面臨的新困境──
生存沒有問題,成長卻是有阻。

(歡迎點閱米勒前幾期的「企業成長三部曲」系列文)

---------------

中國的咖啡市場,即使有些賣咖啡的企業,像瑞幸咖啡這種也被稱為「互聯網咖啡」的品牌用的是另一種「快速崛起」的營運模式,跟快銷品的營運模式如出一轍,他們的經營策略很簡單,見效卻很快,那就是「砸錢補貼」的「掠奪式競爭」!

但認真深耕品牌而不貪快的也有,至少中國星巴克就是如此。
那是因為中國咖啡市場如此巨大,再加上在各種主客觀環境上,中國市場也比台灣市場更有本錢,可以同時扎根市場與做品牌兩相兼顧,包括咖啡消費成長空間大、科技與消費模式之巨大差異(例如嗶經濟與電子錢包的普及化)。此外,經營者的格局意識不同,及受到互聯網咖啡的刺激與拉抬、加上各種大地域性之經營及消費態勢之誘發(規模經濟較易被創造、廣告與品牌經營模式也與台灣有許多相異之處)…等,這都使得中國星巴克有動機可以讓習慣於快速收割模式的中國經營者,得以避開走捷徑速成的誘惑,而以追求「真正成長」為大的目標。

即便市場難以與大陸相比,但追求成長的方法還是有的。

台灣星巴克,是否應檢討現行這種速成式、追求短期營業效益的浮濫促銷模式(效期最多也就再一年半唄),是否符合其公司的品牌策略、核心價值與企業經營之中長期利益?再來,應該認真思索「如何追求有效成長」這個課題;即使市場與營運環境比不上中國大陸,咖啡消費本質也有差異,但是,成長亦非不能,只差在如何選擇成長路徑而已。

連鎖咖啡三大王 各擅定位各隱憂該篇,已點出「星巴克之隱患」:

「對於星巴克而言,良好的定位與強大的品牌,就是其最大優勢,現今只要維持著既定的增店成長速率就可,不需隨著以加盟店擴張成長的競爭對手起舞。不過,星巴客也有其隱憂:其一是愈來愈頻繁的促銷活動可能會慢慢傷了品牌元氣(但星巴客似乎把促銷視為是能快速達成營收目標的自動提款機),其二是星巴客的點心類商品一直打不開銷量。」
https://mtmelove.pixnet.net/blog/post/353632903

「星巴克為何狂祭買一送一」,我的看法是,歸根究底,其最終原因,或許是因為星巴克看不見、也找不出那一條「好的成長路徑」唄,理由就只緣此。

我的建議是,第一步,請先把目光放在「餐點」上,降價和促銷應落在這兒、而非放在咖啡上,得要那樣做才對!

 

【發表於:2022/04/07 ───  米勒的行銷世界】

-----------------------------

※、《星巴克的變法圖強之術(中)》

基本上,無論咖啡機的咖啡也好,或是互聯網咖啡也罷,目前反應的消費趨勢是除了第三方空間之外,人們也需求另一種對速食化咖啡的期望感,隨著咖啡外賣的逐漸流行,也預示著咖啡消費方式的變遷,品味咖啡這檔事,已從功能性的咖啡館流向家庭、辦公室等空間拓展,而異地下單的咖啡外賣也使得咖啡的社交屬性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而這則意味著其中有極巨大的咖啡市場增量空間。

如瑞幸咖啡這種標準的中國「掠奪式競爭」營運模式,亦是當代中國大陸於互聯網時代、融資充盈的資本市場下,多數新創企業最鍾情的營運策略。
因為中國大陸的新創家們深信,他們的行動必須比別人更快速才有機會,從小米、樂視、到「17」Media(來自台灣的新創團隊,但其主要融資地係來自中國大陸)都是如此;從共享叫車、共享單車、到互聯網咖啡亦皆如此。

從這裡也可以明顯看出,中國這些「互聯網咖啡」品牌,與星巴克的經營策略及營運模式,是如何地大大不同。

其一:瑞幸咖啡與連咖啡,他們用的是快速收割的「快銷品牌戰略」,而其主要的發跡點及行銷大本營,當然還是互聯網,而不是先開設實體門店,在互聯網快速推播之下,成了新網紅品牌,成名快、發力快、散播快,於是收割也須求快。

其二:雖然也強調體驗,但是這種體驗並非是在實體咖啡店內悠閒啜飲一杯咖啡的「空間體驗」,而是強調「訂付取」全面整合的「O2O體驗」(線上訂購後即可快速取得咖啡、也能到各地門市享用咖啡),此亦可視為是一種新的喝咖啡之「時間體驗」。

其三:由於追求速度,也因此其經營策略便以大量快速展店為主,受惠於當代新資本主義之賜,讓他們能夠順利從資本市場取得大量資金,但「快速收割戰略」比星巴克更務實,他們不是將資金用於開直營店,而是用於快速發展加盟店、和進行補貼以掠奪市佔,因為獲利與經營成效會遠比開設直營門市更大且速。
http://mtmelove.pixnet.net/blog/post/348585247

----------------------

附記:未公開刊出的《星巴克的變法圖強之術()》-摘錄

星巴克夠優秀,但市場變化太快,包括便利店咖啡、外賣咖啡、自助咖啡機等咖啡新零售形態,都對咖啡用戶和咖啡消費市場形成了分流,尤其是咖啡外賣這股新勢力的崛起,或多或少牽動了當前的咖啡市場生態及消費者行為,喝咖啡步調由慢趨快,咖啡消費型態更是從「人找咖啡」躍變為「咖啡找人」;於是,在中國,咖啡市場雖然還在起步,但很顯然地,卻已經走到了一個「分流點」上,消費場景變得更多元化,超商和辦公室大樓社區大量開店、配上互聯網與O2O(大陸稱此為「線上社交裂變的行銷推廣」),不但品類增多了,勢能也增強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勒的行銷世界 的頭像
    米勒的行銷世界

    米勒的行銷世界

    米勒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